【改進文風大家談】好文風,立場為先
【改進文風大家談】
作者:覃道明(江漢大學黨委書記)
文風是作風的外在投射,文風的背後是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不能準確反映廣大群眾立場、觀點和價值的文風,必然不為群眾所接納。好文風,要先站穩群眾立場。
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形成好的文風,須得主動貼近百姓,學習群眾的話語,用群眾的語言表達百姓的心聲。
講群眾的話就是為群眾代言、立言。講話、行文的目的是為老百姓辦事,體現的是“為了誰、依靠誰”的立場問題。辦好群眾的事,既要讓群眾講出心裏話,也要傾聽和善講群眾想講的話,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出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只有當從筆尖流淌出的感情與人民群眾的心跳同頻共振時,才能具備濃濃群眾底色的好文風。
講群眾的話是為了讓群眾聽得懂。聽得懂是産生共鳴的前提,有共鳴才更能被接納。好的文風,就是用樸實無華、群眾耳熟能詳的話語,用大白話闡釋大道理,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就像毛澤東同志用“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來通俗解釋運動戰。習近平總書記用“塊頭大不等於強,體重大不等於壯,虛胖不行”來闡釋創新驅動是必然趨勢。用通俗化、生活化、本土化的語言,把群眾日用而不覺的道理、書報上枯燥的理論,講成育人啟智的生動故事,把陽春白雪講出充滿人情味的煙火氣息。
講群眾的話還要讓群眾愛聽。官話套話味同嚼蠟,假話空話令人生厭,帶泥味的“土話”和有時代感的“潮話”讓人耳目一新。話語的更新是文明傳承的生命力,把複雜深奧的問題講得簡單明瞭、把簡單明瞭的問題講得有理有據、把有理有據的問題講得通俗易懂、把通俗易懂的問題講得生動有趣。如此這般,老話可以講出新味,有滋有趣,聽而不煩。
心中有群眾,文中才能見群眾。用群眾聽得懂且愛聽的語言,講群眾關心的事,這樣才會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讓人感到親近、可信。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1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