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創新成果落地生金
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路徑。當前,傳統産業轉型、新興産業發展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的突破,而科技創新要發揮其引領産業發展的作用,必須經由科技成果轉化這個橋梁紐帶。近日,湖南師範大學與益陽高新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湖南未來光電技術研究院,將圍繞國家資訊技術戰略重點方向,以智慧交互技術為核心突破口,打造集技術研發、孵化、中試、産業化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此舉將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有助於將光電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地方産業發展成效。
抓科技創新,應著眼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産力。地方、高校和企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優優聯合,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切實推動産教研融合發展。
一是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各地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産業需求,積極推動高校與産業園區和企業聯動,深化地校企協同融合發展,探索“政府+高校+企業”“産業園區+高校”“企業+高校”等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模式,建立“政府/企業出題+高校揭榜挂帥”等面向需求的合作機制。企業應主動發揮推動産業發展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大研發投入,聯合高校面向産業需求共同開展科研攻關。高校則要根據産業需求側技術清單,著力整合學科資源、科技平臺與人才優勢,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痛點”“難點”“堵點”,推動科技成果順利跨越産品化、産業化和市場化三個臺階,實現從研究所、實驗室、試驗田等走向大市場。
二是要拓展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各地可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設大學科技園區、産教融合創新平臺、新型校企合作研究院等,加快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和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建立面向科研人員、科技企業和終端用戶的全週期對接、一站式服務體系,貫通“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的全鏈條,開通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産力轉化的“直通車”。高校要充分依託大學科技園的區位優勢,緊緊圍繞“四個面向”踐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聯動,著力將自身打造為創新創業高地、人才集聚洼地、技術轉移重地,促進科技成果高效高質轉化、新質生産力加速精準形成。
三是要健全成果轉化評價和激勵機制。堅持以品質、績效、貢獻為核心的成果評價導向,高校應建立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制度,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準、轉化應用績效;應探索實施“人才旋轉門”制度,給到企業任職創業、指導技術攻關的教師保留校內相應待遇,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相應地還應主動吸收企業工程師到高校兼職。政府需組織由行業專家、企業家等組成的第三方評估團,科學、客觀評價科技成果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産業發展的實際貢獻;要強化智慧財産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登記、收益分配製度和服務保障體系,加大對研髮型企業的免稅減稅力度,提高研發人員收益佔比,讓更多新技術落地生金。(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歐陽文芳 龔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