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
今年以來,杭州“六小龍”火熱出圈,在人工智慧、大模型、機器人等領域持續突破,吸引了全球目光。它們的成長軌跡,正是中國民營企業在創新浪潮中勇立潮頭的生動縮影——從早期的市場探索者到如今的技術引領者,民營企業正加快成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
厚植創新優勢
誕生於市場經濟土壤的民營企業,天生具備創新的基因。
數據顯示,民營企業貢獻了全社會70%的技術創新成果,涵蓋了80%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術企業。據統計,在出口強勁的“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中,民營企業貢獻超過一半。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主導的技術標準正改寫全球産業格局。
“民營企業是市場選擇出來的,在推動科技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要經歷激烈競爭,只有保持創新才能存活下來。”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産業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高級專家羅貞禮告訴記者,民營企業正在加快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驅動型,創新意識不斷增強,成為中國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
位於中關村科學城的微納星空成立於2017年,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商業衛星研製的民營科技企業。短短8年時間,微納星空成功發射了25顆衛星,從最開始的10公斤級、80%以上零部件依靠外採,到如今重量達到1000公斤級,核心載荷和關鍵部組件全面實現自研,微納星空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微納星空衛星副總設計師孫鵬介紹,公司承接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專項中的“天基微波定標一體化設計及驗證技術”課題,主要解決定標載荷與微納衛星平臺協同優化設計問題。目前,該項目已完成衛星可行性論證和方案設計工作,正在加速推進之中。
2023年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明確提出,培育一批關鍵行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012年的2.8萬家增長至如今的42萬多家,佔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
“要持續激發民營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引導民營企業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主動擁抱人工智慧時代,加強自主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羅貞禮表示。
構建協同生態
儘管成就斐然,但民營企業創新仍面臨不少“成長的煩惱”。
“以商業衛星為例,該領域技術壁壘很高,民營企業早期在資金鏈、資源整合、産業鏈協同等方面面臨困難。”孫鵬坦言,高成本、資源缺口和服務體系不完善等,讓不少民營企業陷入“不敢創新、不會創新、不願創新”的困境。
破局之道在於構建“政策+市場+技術”的協同創新生態。比如,北京市海澱區為商業航太企業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全力激發企業發展活力;支援設立星辰未來空間研究院,開展空間資訊通信、能源動力等領域的交叉應用基礎研究;成立商業航太創新中心,推動商業航太産業的成果轉化和産業協同,形成商業航太應用産業創新示範等。
微納星空正是在這樣的生態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國內少數具備“方案論證—整星設計研發製造—部組件製造—地面系統—在軌運營”全棧式能力,以及擁有2噸級別商業衛星製造能力的民營企業,並取得商業航太領域“三證齊全”的資質突破。
深雲智合創始人劉宇宙建議,政府應為民營企業特別是初創民營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援,幫助其渡過難關。同時,推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智慧化改造,提升整體效能。
“創新之路荊棘密布,從來都是‘九死一生’。要多措並舉解決困擾民營企業開展創新的深層次梗阻,確保相關創新政策真正管用、好用。通過持續創新賦能,為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力。”羅貞禮説。
擁抱科技變革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民營企業正從“技術跟跑”邁向“創新引領”。
全國工商聯發佈的報告顯示,2023年,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達到1.39萬億元,佔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的41.88%;平均研發強度為3.58%,高於全國研發投入強度,民營企業在研發上有高投入、高産出的特點。
低空經濟領域的創新實踐尤為引人關注——作為國內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領域的領軍企業,沃飛長空憑藉300余人的高水準研發團隊,圍繞核心技術佈局350余件專利,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中國創造”eVTOL技術體系。2024年6月,該企業完成全球第二、國內首個全傾轉過渡飛行試驗,標誌著我國在低空交通核心技術上躋身國際第一梯隊。
“我們深切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重視,對加強技術研發、發展新質生産力充滿信心。”沃飛長空CEO兼首席科學家郭亮表示,企業錨定“十四五”收官與謀劃“十五五”的關鍵節點,全力推進載人適航證取證進程,打造以eVTOL為核心的産業集群。
羅貞禮建議,民營企業應當堅持“創”為根本、系統謀劃科技創新,堅持“鏈”為關鍵、打造産業閉環體系,堅持“制”為保障、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創新,主動扛起科技自立自強大旗,積極孵化科技含量高、綠色發展足、産業關聯強、市場空間大的未來産業,從政策驅動、技術驅動、市場驅動、資本驅動等多方面入手,確保創新成果應用轉化目標的實現。(經濟日報記者 常 理 曾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