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25:觀勢謀局“譜新篇”丨錨定一個“穩”字 夯實增長之基

2025-04-08 09:41: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編者按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但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必須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做好自己的事”,系統推進“穩預期、擴內需、謀轉型、促發展”。要錨定高品質發展與穩增長,把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機結合,推動中國經濟破浪前行。《經濟參考報》今日起聚焦念好“穩、進、擴、改”四字訣,推出“2025:觀勢謀局‘譜新篇’”系列報道,敬請讀者關注。

  

  春潮涌動啟新程。多項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有望實現良好開局。

  “穩定預期”“穩住樓市股市”“積極穩外貿穩外資”“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

  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穩中求進、以進促穩”。錨定一個“穩”字,宏觀政策分進合擊更有力度,經濟大省勇挑大梁更有擔當,民生保障築牢底線更有溫度,中國經濟將進一步乘勢而上,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穩預期:政策合力蓄髮展勢能

  “綜合施策擴大消費”“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3月下旬,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如期召開,向世界傳遞出強有力的政策信號。

  回顧去年,我國經濟規模穩步擴大,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穩”的態勢鞏固並延續。

  再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業內人士認為,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進一步“穩”住回升向好態勢,各項政策必須更加給力、持續發力。

  “‘穩’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強調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單純保穩難以實現,必須在‘進’字上取得突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進”意味著要通過實施一系列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加大逆週期的調節力度。

  ——穩住需求端,重在擴內需。

  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消費重點領域低成本資金支援;《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印發,多個部門正抓緊出臺配套政策……多個宏觀政策將協同發力,著力擴內需,尤其是促消費。“要真正地全方位擴內需,鞏固需求自我增長的基礎,以此釋放供給端潛能,助推‘穩’的基礎更加牢固。”張立群説。

  ——穩住生産端,錨定“基本盤”和“壓艙石”。

  糧食安全是國家頭等大事。2024年,全國糧食總産量達14130億斤,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從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任務,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持續增強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把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工業和資訊化領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四成,有效發揮“壓艙石”作用。今年前兩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體現了我國工業的強大韌性。“實施新一輪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建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工作方案”等多項舉措蓄勢待發。

  ——穩市場預期,尤其是穩住樓市股市,也是“穩”字應有之義。

  “宏觀調控重視資産價格,把穩住樓市股市寫進總體要求,這是第一次。”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説。

  穩住股市,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正探索常態化制度安排,以推動中長期資金源源不斷進入市場;穩住樓市,“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拓寬保障性住房再貸款使用範圍”等一系列舉措將持續發力,做優增量、盤活存量。

  

  挑大梁:大省擔當探發展路徑

  以佔全國近兩成的面積,貢獻了全國超六成的GDP——經濟大省,是名副其實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頂梁柱”。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經濟大省也被繼續賦予“挑大梁”的責任,要求經濟大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準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範。

  從經濟增長目標看,2025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十個經濟大省均將預期目標定在5%左右或更高水準。“這有利於提升優勢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全國經濟大盤回升向好。”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

  經濟大省“穩”挑大梁,不僅要在“量的合理增長”上走在前列,更要在“質的有效提升”上示範引領,探索高品質發展的“大省”路徑。

  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路徑。浙江省提出,將“一業一策”支援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産業發展,力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長7.5%。四川省也正加快佈局和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航空航太、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

  

  3月26日,在位於嘉興南湖區大橋鎮的浙江邁興途智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作人員在生産組裝智慧化機床。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説,經濟大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有利於探索從研發到産業轉化的路徑、形成區域範圍內較為完備的産業體系以及為全國層面科技創新積累人力資源。

  探路“創新”的同時,經濟大省也將以更大力度探索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思路、新路徑。

  自2019年揭牌成立以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形成了一大批標誌性的制度創新成果,未來將繼續打造對外開放和創新突破的試驗田。近日召開的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推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透露,下一步,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配合國家制定出臺自貿試驗區高水準制度型開放2.0版方案。

  張立群説,經濟大省聚集更多新興産業和優質企業,在市場化建設、營商環境優化、城鎮化推進等方面也都走在前列,在困境中,攻堅克難的能力也更強。“很多事情經濟大省率先做起來,對於全局性重大目標的實現,非常關鍵。”

  

  惠民生:“投資於人”築發展基石

  “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系列新提法托起億萬人民“穩穩的幸福”。

  “民生導向強調了宏觀政策的目標,‘投資於人’真正體現了‘執政為民’。‘投資於人’的最終目標是使經濟展現蓬勃繁榮的景象,助推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得到持續改善,而開創這個局面需通過系統性思維和統籌全局的方式實現。”張立群説。

  中央本級教育支出增長5%,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家賬本”的一系列數據彰顯民生投入的力度。

  資金資源精準有力地投向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地方,一系列有溫度、見實效的民生舉措也漸次落地:

  就業是民生的頭等大事。人社部、財政部日前正式啟動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從今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補貼職業技能培訓1000萬人次以上。

  

  2025年2月14日,“樂業上海優+”行動——2025年上海市春季促進就業綜合性大型招聘會在上海體育館舉行。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從標準設計、規劃設計等方面發力,積極探索“好房子”建設路徑。放眼全國,一場居住品質的“蝶變”正悄然發生。

  還有“推動形成一刻鐘養老服務圈”“進一步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等,多個部門謀新策、出實招,傳遞出利民惠民的強信號。

  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迴圈正進一步形成。業內人士預計,到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體量可以達到30萬億元左右;2026年至2030年,改善型住房需求將佔存量住房的54%以上,有望拉動高達40.6萬億元的社會消費……民生保障與經濟增長實現“雙向賦能”,新的經濟增長點應運而生,進一步築牢中國經濟“穩”的根基。

  以“穩”為基,方可開創高品質發展新局面。正如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所説,在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下,中國將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以高品質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努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穩定錨”。(記者 宋振遠 張莫 汪子旭)

  

  《經濟參考報》版面圖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