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守得橋山見翠柏

2025-04-03 22:03:00
來源:西部網
字號

  四月初的延安黃陵,清晨的空氣裏還裹挾著料峭寒意。當第一縷晨光穿透薄霧,橋山林間驟然響起金屬的清脆碰撞聲。“90後”護林員李騰肩頭晃動的巡山包驚起古柏枝頭的山雀,振翅聲劃破了這座人口13萬小城的寂靜。隨著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進入倒計時,李騰和同事們的巡查工作格外細緻,為這片我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構築起立體防護網。

  黃帝陵所在的橋山,是子午嶺中部向東延伸的重要支脈。它坐落于黃陵縣城的北側,距離僅有一公里。橋山之上的古柏群面積達3000余畝,其中百年以上柏樹8.6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為了讓橋山古柏世代常青,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護林科的護林隊全年無休地堅守巡護,確保每一棵古柏都能得到妥善保護。

  “90後”李騰是護林科的一名護林員,今年三十二歲的他是隊伍裏最年輕的成員。但講起自己的護林經歷,這個高大精幹的陜北漢子滔滔不絕,“雖然我的年紀是最小的,但資歷絕不算淺。”在這個特殊而又平凡的崗位上,李騰已經默默幹了十多年。

  “別的地方可見不到規模這麼大、樹齡這麼長的古柏,在這個環境裏不自覺地就感到身上有種沉甸甸的責任感。”談起工作的特殊之處,李騰顯得有些“驕傲”,眼前漫山遍野的翠綠是千百年來謁陵人、護陵人和當地百姓逐年栽植的。如今,自己能夠成為這些古柏的守護者,李騰感覺“像是命中註定一樣的緣分”。

  古樹林的日常管護在整個橋山劃分了二十個責任區,由對應的班組負責古樹的檢查和保養工作。李騰所在的應急隊主要負責巡查和突發情況處置,相當於給護林這項工作增添了雙保險。“護林無小事,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確保這片林子的安全,做到萬無一失。”李騰説,每天的工作流程就像一套“固定動作”,護林員們把每一項逐個完成後,才能踏踏實實下山。

  打開記錄本、換上工作服、檢查滅火器,準備工作就緒後,李騰就和同事們攜帶了逾百斤重的設備開始巡山。通常情況下,護林員們會騎著摩托車沿上山步道行駛一段距離,在車輛無法通行的地方,則需要下車步行深入樹林中。“從出發到終點山頂的蓄水池,整體算下來有十公里左右,沒有路需要徒步的距離大概有五六公里。”李騰説,巡山一次大約需要兩三個小時,多年下來,磨破的鞋子已經數不清了,自己的運動步數排行時常“霸榜”。

  火情是護林最大的威脅,護林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防山火。為此,黃帝陵管理局建成了20公里的消防管網和5公里的防火牆,並全面覆蓋視頻監控系統。“山下鋪設的消防管道可以隨時打開使用,如果發現了火情,第一時間就能保證有水供給。”李騰介紹,每隔十多天,他們就要把消火栓打開試試水壓,檢查管道有沒有爆裂漏水的情況,如果有損壞的情況或發現隱患,要及時維修更換。

  除了防火,李騰每天還要處理古樹的“健康問題”。“我們要仔細觀察樹的完整度,清理樹榦多餘的苔蘚。如果颳風下雨導致樹有斷枝,就要儘快鋸掉並涂上桐油,不然就有感染病蟲害的風險。”説到古樹的日常保養,李騰頗為嫺熟。他解釋道,過多的苔蘚容易滋生細菌,而斷枝會加劇樹榦氧化便於蟲子啃食,影響樹的生命力,因此這也是護林工作的一大重點。

  2012年初來乍到的李騰原以為工作會很“清閒”,但護林員的工作常年兩班倒,有突發情況需要立刻響應,這也讓李騰經常“不著家”,讓父母沒少“操心”。“家裏人最常挂在嘴邊的話,就是讓我一定要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也保護好橋山古柏。”李騰説。

  “有一次我和一名老護林員一起巡山,發現山上有許多彎彎繞繞的小路。我好奇地問,林子裏為啥有這麼多路,師傅告訴我,他十年前來的時候就有了。”原來,這些不長草的小路,是世世代代的護林員們一腳一腳踩出來的,聽著前輩講的故事,李騰心裏第一次對“傳承”有了深切的感受。

  李騰從老護林員那裏了解到,護林員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嘉祐六年時,祭陵大臣發現橋山柏樹損失嚴重,宋仁宗令人看護以防止火災和人為破壞。“如果沒有一代代護林人的堅守,哪會有這一片蔥綠茂盛的古柏林。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覺得身上多了一份承前啟後的責任。”李騰説,慢慢地自己也開始用心守好每一棵樹,為的是讓橋山古柏常青,對下一代有個交代。

  除夕與清明祭祖期間,往往是黃帝陵護林員們最忙的時候,不僅景區人流量大幅增長,古樹林防護的不可控因素也隨之增加,這也是李騰最擔心的時候。“工作到現在,我們這些護林人很少能在家過個完整的節日,比如每年大年三十,要守到聽不見炮聲才能真正放心。”李騰坦言,護林隊員們心裏都有一個共識,希望“出工不出活”,這才説明古樹林安然無恙。“對於我們來説,不出成績,就是最好的成績。”

  這些年來,李騰也深刻體會到護林觀念的變化。2024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准黃陵縣開展國家古樹名木保護試點工作;2025年3月7日,《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規定對黃帝手植柏等5棵5000年以上古樹實施特殊保護;4月1日起,《陜西省黃帝陵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明確要求保護區域內古樹名木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現在我們不斷學習新的護林知識,每個人都參與到科學護林的行列中,做好防火、防蟲、防病、防老化、防雷、防盜的‘六防’工作。”李騰説。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護林人,我們也在與時俱進,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和傳承黃陵人特有的精神文化。”暮色中,李騰站在橋山頂眺望漫山遍野的古柏林,那些曾以為單調的巡山路,似乎化作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時光甬道。李騰和同事們將繼續在這條漫長的路上,用腳步丈量橋山的每一寸土地,這既是黃陵“十三萬守陵兒女”責任與擔當的具象化體現,更是新時代青年建功西部鐫刻的生態忠誠。

  世相,鏡頭裏的陜西人。

  記者:王靖升 陳嘉欣

  審核:魏詮 辛超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