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家門口的“小商圈”釋放消費“大能量”
“購物可方便了,小區外面就有許多門店,餐飲店、理髮店、藥店、文具店、服裝店應有盡有,前面幾百米就是電影院,週末帶孩子去看電影也很方便。”家住蘭州市天水南路社區的張先生,聊起自己生活的社區,很是滿意。而像這樣業態齊全的家門口小商圈,全國目前已建成了5188個,有1.18億人像張先生一樣過上了“圈內”的便利生活,這件事的起點就是2021年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啟動的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就是以社區居民為圓心、步行15分鐘(約1公里)為半徑,形成以居民日常消費為主的社區商業圈。也許有人要問,買個早點,再買些蔬菜水果,能花幾個錢?這種“不起眼”的小生意也需要興師動眾地建設嗎?但是要知道的是,在商務部著力構建的城市商業格局中,示範步行街(商圈)是引領,特色商業街區為支撐,而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才是基礎。也就是説,這個不起眼的小“圈”,卻是一座城市商業金字塔的穩固基座,對於激活城市消費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別看一般消費金額都不過百,但日常消費的特點一是剛需,二是高頻。便民生活圈裏必備的菜市場、便利店、早餐店、洗衣店等業態,滿足的正是居民日常消費的“基本盤”,別的能省、這個省不了。只有打造多元化社區商業業態和多層次社區消費場景,才能充分承接這些高頻的剛需。
“老闆,明天送菜稍微晚一點兒,我早上要出去一趟。”“沒問題。”在河南省洛陽市石化社區一家果蔬鋪的客戶微信群裏,每天晚上8點客戶們會把第二天的需求告訴店主。和輻射半徑超5公里的大商圈客流群體不同,輻射半徑只有1公里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的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固定客群,也可以叫作“熟人生意”,這種強黏性增添了人情味,也讓商品和服務的“定制化”成為可能。秉承“一圈一策”原則,在規劃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時就先“問需於民”,缺什麼補什麼,居民的“需求清單”就這樣轉化為了“項目清單”。
“我就住這樓上,以前想吃點快餐小吃,得到一公里外的宋家莊去,現在方便多了。”北京市民秦女士所在的小區底商本已空置多年,如今經過重新裝修和招商運營,已經成了“京街”美食街,人氣也旺了起來。這便是《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到的:“結合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和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加快配齊購物、餐飲、家政、維修等社區居民服務網點。”而這些“補”來的新增商戶,就是我國經濟中新增的市場主體,不管是“夫妻店”為代表的個體商戶,還是大型連鎖企業的分店,都能對消費和就業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
日前,全國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經驗正在推廣,推動有條件的地市全部行動起來,另外還要以“佈局更優化、業態更豐富、服務更優質、管理更智慧”為目標,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升級版。當無數“小河”充盈活水,“大河”的經濟脈動才能強勁。當流動早餐攤升級為智慧餐車,當菜市場化身綜合商業體,這些微觀層面的創新突破,終將匯聚成推動內需增長、促進經濟發展的堅實力量。
(文丨孫詩喬 編輯丨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