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嫦娥七號為何計劃去月球南極探測?在月球上如何蓋房子?專家揭秘

2025-04-02 15:41: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昨天(4月1日),“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本次展覽包含全球首次對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樣品,上百件珍貴實物與圖文史料首度集體亮相,系統展示了中國探月工程所走過的月球探測之路。

  “繞”:中國探月工程起點

  石頭做的國旗、月球的挖土工具、月球攝影師、月球正反面的月壤首次同框,這些記錄中國探月工程成就的實物,從昨天起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

  在展覽現場,總臺央視記者採訪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通過他的親身經歷,為我們揭秘了20年來,中國探月工程的歷程。

  吳偉仁介紹,中國探月工程2004年立項,立項之初就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的戰略,當時日本和印度都在推進他們的探月任務,同臺競技,如何第一次就確保成功?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壓力很大。儘量採用成熟的技術,採用最快的速度,能夠把我們的嫦娥一號送到月球附近去,這是我們當時的主要任務。

  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它不辱使命,邁出了中國探月工程“繞”的第一步,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衛星的國家

  2010年,嫦娥二號成功發射,在繞月探測之後,它在2011年進入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飛行並飛越圖塔蒂斯小行星,創造了當時中國航太器最遠飛行紀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它(嫦娥二號)這些任務完成以後,嫦娥二號現在繞著太陽轉,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繞太陽轉的人造行星。我們預計它2028年左右能夠返回地球附近,我們希望那個時候我們還能夠見面,能夠探測到它的信號。

  “落”:月球“天河基地”誕生

  在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成功實現了繞月探測之後,下一步中國航太就要準備去落月探測了,這就是探月三步走的第二步——“落”。

  2013年和2019年,我國分別成功實現了月球正面著陸和月球背面著陸,説到這裡時,吳偉仁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地名的小細節。

  2013年,嫦娥三號帶著“玉兔號”月球車,成功著陸月球,創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

  

  有了月面著陸的經驗,中國航太人決定嘗試月背探索。2018年底,嫦娥四號發射升空,並於2019年1月3日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它的著陸區被命名為“天河基地”,這是月球上唯二的兩個“基地”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月球上有兩個基地,一個是阿波羅11號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邁上月球的那個地方,叫“靜海基地”,這是國際上命名的叫月球“基地”。後面就不再用“基地”命名了,嫦娥四號著陸在月球背面過後,世界上破例又給我們命名月球“基地”,我們叫“天河基地”。

  

  吳偉仁介紹,月球地理實體命名與探測成果、科研水準和國際貢獻相關。目前,月球上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名共35個,其中包括3個著陸點、22個環形坑、2條月溪、5個衛星坑和3條山脈。

  “回”:中國人取得第一份月球樣品

  “繞”和“落”都已經實現,接下來,探月工程來到了更複雜的第三步——“回”。

  我國通過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任務,帶回了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的樣品,這兩項任務非常複雜,吳偉仁介紹,這兩次任務對未來實現我國載人登月意義很大。

  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它們都由四個航太器組成,由下到上分別是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四器在任務中接力工作,最終帶回中國人採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樣品。

  吳偉仁介紹,實際上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本不必要做得這麼複雜,設計成這樣其實另有深意。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當時就想利用嫦娥五號來驗證我們後續載人登月技術,載人登月就是在軌道上交會對接,然後人下去探測,探測完後月面起飛,在軌道上交會對接,然後人再進入返回器,返回器再和軌道器脫離,脫離過後,返回器把人送回地球。所以嫦娥五號的成功,為未來我們載人登月奠定基礎,幾乎把所有的關鍵技術都驗證了一遍。

  將尋找水冰存在證據

  中國探月工程20年來,任務成功率百分之百。目前探月工程已經進入到四期階段,下一個任務就是嫦娥七號,它將於2026年去往月球的南極進行探測,為什麼選擇月球南極?

  吳偉仁介紹,世界上的主要航太大國,目前都把焦點放在月球的南北極,這是因為月球的南北極和地球類似,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樣在南極地區的某些高地會存在連續一百多天的光照,有利於人類長期作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這樣的話為人類探測南極可以長時間在上面作業,長時間在上面生存,奠定了基礎。所以我們説嫦娥七號一定要去找水,那月坑裏面到底有沒有水,如果月坑裏有水,那就是非常大的一個發現,不得了的成果。

  吳偉仁介紹,嫦娥七號計劃2026年發射,它將在月球南極尋找水冰存在的證據。

  嫦娥八號:在月球蓋房子

  嫦娥八號預計在2028年前後發射。吳偉仁向我們透露了嫦娥八號的重要任務——它將去驗證怎麼在月球上蓋房子。

  吳偉仁告訴記者,嫦娥八號也計劃在月球的南極區域著陸,除了要在月球上建立通信系統和能源系統,最重要的是要驗證在月球上就地取材,利用月壤在月球上蓋房子。

  

  記者:未來在月球上可以打電話、蓋房子?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都可以。我們現在已經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月壤打磚的機器,就是把太陽能聚集起來後,通過光纖一定的距離傳輸到月壤上去。月壤在強光照的情況下,可能産生1400~1500攝氏度的高溫,這高溫就可以把月壤融化。融化後我們就可以用3D列印,列印出不同規格的大磚小磚,這樣的話我不需要從地上帶水去、不需要從地上帶其他配方配料去,完全是就地取材。

  

  吳偉仁説,如果能夠成功驗證月壤制磚,這將為後續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我們希望更多的國家、更多的國際科研機構以及更多的國外科學家一起參與我們整個工程的建造。我覺得我們未來10年到20年,主要都要以月球科研站特別是國際月球科研站為抓手或者為統領,把探月工程推向更高的階段。

  (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 李寧 陶嘉樹 吳天白 柏清玉)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