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蘊含和合理念 傳統與現代交融

2025-04-02 14:4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從川菜的麻辣到粵菜的清淡,從西北菜的醇厚到淮揚菜的鮮香……中國美食以其豐富的品類和獨特的風味,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中國美食不僅是一種味覺的享受,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近日,本報記者採訪多位喜愛中餐的外國友人,以及致力於傳播中華飲食文化的中外達人,請他們分享了自己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見解。

  “中國美食蘊含了太多的文化密碼”

  初見塞爾吉奧洛佩斯埃爾南德斯,他正獨自坐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中心唐人街的一家中餐廳,津津有味地吃著辣子雞丁和蛋炒飯。

  因為工作的地方附近有許多中餐廳,洛佩斯幾乎每個工作日的午餐都吃中餐。感受中餐的不同風味和烹飪方法,對他來説“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可以讓味蕾獲得極大滿足”。

  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區見到在此工作的美國人卡林時,他正與中國同事熱烈討論自己是“香菜黨”還是“非香菜黨”——來到中國8年多,卡林早已練就了“中國胃”。“早!吃了嗎?”記者來了個中國式寒暄。卡林熱情回答:“吃了,吃了咱們員工餐廳的大肉包子。”卡林熱愛中國文化,也對中國美食如數家珍。他認為,走近中國美食的經歷,就是一場“奇幻探險之旅”,有太多的驚喜與收穫。

  卡林清楚記得,自己剛來中國時,第一次吃小籠包就燙了嘴。如今,他已經可以教別人要“先開窗,後吸湯”。“中國有太多美食,就像一座‘寶庫’,可以探索很久。”這座“寶庫”中,卡林最喜愛的是樸素的涼拌米線。2023年,他隨朋友到雲南嵩明縣旅遊,看到好多人圍在小吃攤前吃米線,“一張巨大的案臺上,擺滿了各種調料,你可以加點酸,也可以加點辣……”卡林在雲南待了半個月,也足足捧了半個月米線碗。他説:“中國美食蘊含了太多的文化密碼,有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無限魅力。”

  冰糖葫蘆、龍須糖、咖喱魚蛋……今年2月初在馬來西亞馬六甲舉行的“新春美食之夜”活動上,各式各樣的中國美食吸引了大量國際遊客。馬來西亞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顏天祿曾多次參加中華飲食文化推廣活動,在他看來,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食材選料、烹飪技法到色、香、味、形的和諧統一,中國美食展現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包容。

  在馬來西亞,包子這一中式傳統面點,發展出了多種本土化口味。“我們不僅有傳統肉包子、素包子,還有採用南洋地區獨特的甜點抹醬——咖央醬做餡的包子。”顏天祿表示,馬中雙邊飲食文化相近,通過飲食文化“走出去、引進來”的實踐,馬中命運共同體有了更具體的表達。馬來西亞人可以透過舌尖上的體驗,進一步接觸與了解中國文化。

  “那時我學中文的一大愛好就是翻譯功能表”

  正午時分,巴西裏約熱內盧蒂茹卡區的“中國城”餐廳裏人氣很旺,其中有不少巴西面孔。他們有的熟練地用筷子夾起炒麵,有的則略顯生疏地用叉子和勺子配合著從盤中挑起豆腐。“餐廳已經開了30多年,不僅承載了很多華僑華人的回憶,也讓巴西人逐步認識並喜歡中餐。”餐廳老闆蘇子梁告訴記者。

  巴西顧客普遍喜歡炒麵、餃子、河粉等中式傳統菜品。此外,使用裏約當地海鮮等食材製作的中式菜肴,或者加入巴西人喜歡的奶酪製作的中式點心,結合巴西流行的“公斤飯”推出的中餐自助等,也深受當地人的歡迎。蘇子梁説:“融合不僅讓當地人更容易接受中餐,也讓中華飲食文化在異國他鄉煥發新的活力。”

  蘇子梁的餐廳還會在中國傳統節日舉辦包餃子、包粽子等體驗活動,讓巴西人了解中國美食背後的文化故事。“未來我們還計劃邀請更多中國廚師來這裡展示烹飪技巧,與當地食客交流互動,進一步加深巴西人對中國餐飲的了解。”蘇子梁説。

  巴西姑娘法欣怡是“中國城”餐廳的常客。去年,她在北京參加了為期3個月的中文課程,並在一個北京家庭寄宿,沉浸式感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關於中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寄宿家庭的家人一起吃火鍋。餐桌中間是一大鍋熱氣騰騰的高湯,各種肉類、蔬菜、豆製品下鍋涮煮,湯底的辛辣、食材的鮮美和蘸料的濃香完美融合。”法欣怡説。

  除了美味的食物,法欣怡更被餐桌上那和氣美滿的氛圍深深打動。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涮著各自喜愛的食材,一邊分享著自己的故事,“用餐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發生聯結的時刻”。法欣怡利用在中國學習的機會,在各地品嘗了不同的中餐菜式。“在一些地方,中餐通過世代相傳的食譜,保留下傳統烹飪技術;在另一些地方,尤其是國際化大都市,中國廚師對中式經典菜品進行了一些創新改良,這也是中餐極具包容性的體現。”她説。

  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中西式廚具之間熟練切換,法國主廚科朗坦德爾克羅瓦在中文社交網路上有一個被網友熟知的名字——廣坦。2002年,還是法國商校學生的他,出於對中國的好奇選擇來華進行交流學習,卻意外地被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所“俘獲”。“那時我學中文的一大愛好就是翻譯功能表。”廣坦回憶道,如“螞蟻上樹”等菜名,生動有趣又充滿詩意。

  在中國求學的經歷大大激發了廣坦對於烹飪和美食的興趣。回到法國後,他前往著名的保羅博古斯酒店管理與廚藝學院學習。2010年,學院計劃在上海開設分校,廣坦抓住機會回到中國,在分校擔任副主廚,後來通過在網路平臺分享美食成了廣受歡迎的網紅。“雖然沒像最初計劃的那樣開辦餐廳,但我卻以這種方式,將法中美食文化傳播給了更多人。”廣坦説。

  在中國生活多年,廣坦探索了各種菜係,對粵菜尤為喜愛,“因為它與法餐都高度重視食材的鮮美和高湯的運用”。每次回法國,他都會為親友下廚做正宗的中餐。“我不僅原汁原味地呈現這些菜肴,還會向他們講述每道菜的由來及其背後的地域文化,這往往能極大地激發法國朋友的興趣。”廣坦認為,類似《風味人間》這樣富含人文氣息的紀錄片,也是推廣中華飲食文化的優秀載體之一。

  “美食的交流拉近了我們兩國人民的距離”

  前不久,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匈牙利民族學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食味中華——中華古代飲食文化展”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落下帷幕。為期3個月的展覽,共展出文物90件,從食材、飲品、器具到烹飪技法、禮儀制度等,呈現中華古代飲食的發展變遷與文化內涵,吸引眾多熱愛中華飲食文化的匈牙利人前去參觀。

  匈牙利民族學博物館館長凱梅奇對於展覽的成功舉辦頗感欣喜。“我去過北京兩次,講究色香味俱全的中國美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凱梅奇説,如今在匈牙利,人們對中國文化也越來越感興趣。“這次展覽讓匈牙利人深入了解中國美食的起源和歷史,讓我們能夠在布達佩斯近距離感受中華飲食文化的魅力,我想這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所在。”

  深諳法中“雙料”美食的廣坦,在菜品融合和創新方面頗為得心應手,例如使用中國的桂花酒製作西式甜點提拉米蘇。參加綜藝節目《中餐廳》時,他在法國諾曼底的節目現場借鑒雲南鮮花餅的工藝,製作了填充玫瑰花餡料的“瑪德琳娜”小蛋糕。不久前,他還為中國茶飲品牌霸王茶姬開發了新的烘焙産品——“嶺南竹韻千層酥”“芝士臘腸味吐司”,巧妙地融合了中式糕點的美學與法式糕點的技藝,展現出中法飲食文化交流的潛力。“中餐的材料豐富多樣,相信能夠給法式甜點帶來無限創意。”廣坦説。

  “貫穿著和合理念,中式菜肴混合著各式材料,協調著各種口味,碰撞出讓人印象深刻的美味。”洛佩斯説,“美食的交流拉近了我們兩國人民的距離,激發我們對彼此文化的濃厚興趣,促使我們深入了解彼此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本報記者俞懿春、謝佳寧、曹玲娟、劉慧、時元皓、尚凱元、禹麗敏)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