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豐富餐桌,農業合作鼓起農民“錢袋子”(鐘聲)

2025-04-02 08:5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自美國進口的農産品滿足了中國市場的需求,推動了美國相關産業的發展,增加了美國農民的收入,雙方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美國艾奧瓦州的廣袤農田裏,農場主格蘭特金伯利種植著數千英畝的大豆。這些大豆在秋季收穫後,經過清洗、篩選和包裝,被運往密西西比河的港口,裝上遠洋貨輪。經過數周航行,貨輪穿越太平洋,最終抵達中國。大豆隨後被運往榨油廠加工成大豆油和豆粕。大豆油進入中國的超市和餐館,成為千家萬戶烹飪的必備品;豆粕被用作飼料,餵養豬和家禽。

  艾奧瓦州的“大豆之旅”是中美農業合作的生動縮影。農業是中美起步最早、最富實效、最具潛力的合作領域之一。自兩國建交以來,農業合作始終是中美關係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産品進口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産品出口國,中美農業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是天然的農業合作夥伴。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對華農産品出口達291億美元,中國是美國農産品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佔美農産品總出口近1/5。2024年美國大豆出口總額達245億美元,其中對華大豆出口總額近128億美元,美國出口的大豆一半銷往中國。自美國進口的農産品不僅滿足了中國市場的需求,還推動了美國相關産業的發展,增加了美國農民的收入,雙方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美農業合作不僅豐富了兩國人民的餐桌,也鼓起了兩國農民的“錢袋子”。2023年,平均每個美國農民對華出口近9000美元。去年1月中美重啟農業合作機制,為共同發展氣候智慧農業、提高糧食産量提供新機遇,兩國農業合作的清單進一步拉長。隨著中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近5億農民整體邁入現代化,中國人民對高品質農産品的需求將更快增長,中美農業合作將在開放市場中迎來更廣闊空間。

  中美農業深化合作不僅惠及兩國,還對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美兩國的農産品生産和消費互補性強,兩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不僅是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支柱,也是全球糧食安全體系的關鍵一環。從精準農業到生物技術,從節水灌溉到智慧農場,兩國在農業科技、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合作,為全球農業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動力,為世界糧食生産方式的轉型升級、建設免於饑餓貧困的世界貢獻智慧和方案。

  近年來,中美農業合作面臨挑戰。伴隨美國加徵關稅,中美農業合作陰雲籠罩。《華盛頓郵報》日前報道説,美國政府極具保護主義色彩的關稅和貿易政策,讓美國農民再次站在了“全球貿易戰”的風口浪尖上。美國媒體曾算過一筆賬:2018年至2019年,美國採取的關稅政策導致美國農産品出口損失近260億美元,2019年美國農民的收入比2017年下降約8%。美國農業部發佈的《2025農業展望報告》預計,2025年美國對中國的農産品出口為220億美元。美國大豆出口協會首席執行官吉姆薩特直言:“為貿易戰付出代價的是農民。”這句話道出眾多美國農戶的心聲。

  貿易戰不會有贏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僅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也損害中美兩國農業合作基礎。農業關乎民生福祉,不應被政治化、泛安全化所綁架。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堅定不移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為農業合作創造良好環境,讓兩國農民和消費者繼續從中受益,共同推動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