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信心,何以堅定
春風日暖,中國進入“兩會時間”。
觀察這場“春天的盛會”,可以看到,從會前的新聞發布會、海內外媒體的“預熱”報道,到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委員部長們的“通道”答問,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重要講話所引發的熱烈反響中,“信心”都是突出的關鍵詞、強信號。
毫無疑問,這與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高度一致,也是當下我國經濟社會跳動的強勁脈搏。
2024年,我國經濟答卷可圈可點;今年以來,多個領域乘勢而上、“開門紅”連連,一切都令人鼓舞,為什麼還是反復強調要提振信心、堅定信心?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一)
我們常說,與困難作鬥爭,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順風順水時,往往順勢而為、順流而下,即可輕松駛向遠方;而逆水行舟,則要困難得多,經常是不進則退。進,靠什麼?勇往直前的決心、堅定不移的信心,絕不可少。
換句話說,信心,很大程度上是對著現實的問題和困難、潛在的風險和挑戰而言的。
眼下,雖然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但困難和挑戰同樣不容忽視。在2024年取得不錯成績、國際社會普遍看好中國經濟之時,黨中央全面客觀冷靜地審視當前經濟形勢,強調看清困難和挑戰,強調正視困難、堅定信心。
現階段我國經濟主要面臨著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
從國際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可能對我國貿易、科技等領域造成更大衝擊。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多邊貿易體制受阻,關稅壁壘增多,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國際經濟循環造成阻礙。地緣政治緊張因素依然較多,影響全球市場預期和投資信心,加劇國際市場波動風險。
從國內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賬款拖欠問題仍較突出。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民生領域存在短板。一些地方基層財政困難。社會矛盾化解和風險防范工作還需要加強……
這些困難和挑戰,每一條單拎出來,都事關重大,又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面對困難,是悲觀氣餒、唉聲嘆氣,還是不畏難、不避難,迎難而上、知難而進,下定決心排除萬難?這個時候,信心的可貴,真的賽過黃金。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二)
信心,從哪里來?
很重要的一點,在于要能夠正視困難。面對同樣的困難,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得到的是不同的認識,進而也會採取不同的行動,最終導向不同的結果。
對現階段我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如果辯證地看、發展地看,把問題看全面、把困難“想開”了,就不會“把信心和幹勁搞丟”。正如人的成長往往伴隨著大大小小的煩惱一樣,一個國家也難免有“成長的煩惱”,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阻力。前行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可以說,同困難較量、與問題鬥爭,是實現發展的“必答題”。而且,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矛盾新課題,往往預示著量變到質變的躍升,孕育著新發展的重大契機。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破局成勢、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的關鍵時期,困難和挑戰在所難免。這些困難和挑戰,用總書記經常說的話就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是可以通過更好的發展來解決的。在2月17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總書記指出,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總體上是在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是能夠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對全局來說,亦是如此。當此之際,我們需要的是“不畏浮雲遮望眼”的遠見和定力,“在困難和挑戰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來”。
如果歷史地看、長遠地看,就會發現沒有什麼溝坎不能“平趟”。“什麼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都是這樣。”總書記的話里蘊含著深刻的大歷史觀。遠的不論,就拿新時代來說。我們常用“反貧困、建小康,戰疫情、鬥洪峰,穩經濟、促發展,化危機、應變局”來概括這十幾年經歷的風風雨雨。這高度凝練的表述里,哪個三字詞組不是指向一場大仗硬仗甚至惡仗?哪一場仗不是艱苦卓絕乃至驚心動魄、驚濤駭浪?然而,今天再回頭看,輕舟已過萬重山。貿易戰沒有嚇住我們,反而倒逼我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強內需主引擎,塑造我國經濟發展新優勢;科技封鎖沒有難住我們,反而激發出創新突破的強大內驅力,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疫情壓力之下,數字化轉型大大加速,成為了產業變革的催化劑……危中尋機、難中求進,一個個“絆腳石”最終轉化成了“墊腳石”。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就是這樣一路爬坡過坎、攻堅克難,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的。眼下也是如此,一時一事上中國經濟發展會有波動,但長遠看則是東風浩蕩。

東北加大力度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圖為2024年4月24日,在吉林長春中國一汽紅旗制造中心蔚山廠區總裝車間內,生產線上的智能機器人對車輛輪胎輪轂進行裝配作業。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三)
“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講的這句話,引起強烈共鳴。
當然,有了信心,並不代表困難立刻就迎刃而解了;堅定信心,也絕不是盲目樂觀。最為關鍵的是,在客觀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掌握和運用經濟規律,規劃科學的目標任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不斷向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克服困難、戰勝挑戰,我們有很多優勢正在發揮,有很多辦法和“工具”正在起效,也有很多潛能正在釋放。
以被外媒評價為“近年來中國力度最大的經濟調控措施”為例。
去年,二季度以來特別是進入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回落,股市樓市承壓,部分投資者信心不足,市場預期走弱。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察大勢、把方向,在關鍵時出手、于要害處發力,一口氣提出“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等一係列指導性意見。之後,降準、降息,降低住房貸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組織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檢查和重點抽查,加快違規收費退費進度……一攬子重磅政策組合拳接連落地。時隔幾月,政策的效力正在顯現,而且“後勁”越來越大。
再來看作為一係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被稱作“精準拆彈”的“化債”政策。
去年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同時提出,從當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于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據估算,這次的化債方案,5年累計可節約6000億元左右利息支出,為近年來力度最大。這場政策的“及時雨”,讓地方化債壓力大大減輕,得以騰出更多資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無數經營主體也由此信心大振。
還有,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激發出“潑天”的消費流量,僅在蛇年春節期間,汽車、家電家居、手機等數碼產品等以舊換新銷售額就超過310億元,家電、手機銷售的收入同比增長高達約166%、182%;出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2027年實現這一目標後,可節約社會物流總費用1萬億元以上;明確到2027年我國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2萬億元,2024-2025年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閒遊客量有望達到5.2億人次,收入有望超過6300億元;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對外貿企業融資支持力度、優化跨境貿易結算,外貿業的抗風險能力將大大增強……可以說,這樣“硬核”的招數層出不窮,每一個都切中我國經濟的堵點、痛點、難點,每一個都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有著密切的關聯。
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推出一係列務實、積極、有力的政策措施,充分彰顯了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堅定決心,體現了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導向。
除了精準的政策、多樣的辦法,我們更有長遠的謀劃。比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推出的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指向的就是從根本上完善體制機制、掃除障礙堵點、增強動力活力。這一切都為實現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持續提升、信心和預期的長期穩定,夯實了堅實基礎。

(四)
信心,更來自黨中央對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的科學判斷。
看“潛能大”。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勞動力人口接近8億,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和人力資源?。平均每天有超過2.7萬家企業誕生、超過8萬輛汽車下線、超過340萬臺智能手機出廠、超過350億元商品在網上售出、超過4億件快遞在路上……而且,我國的城鎮化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人均基礎設施擁有量低于發達國家,擴大內需的潛力很大。其他的還有區域發展的潛力、科技創新的潛力,等等。這些潛能都將在應對困難和挑戰、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不斷得到激發和釋放。
看“基礎穩”。大國經濟,貴在底盤穩。僅在“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總量先後邁上100萬億元、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新臺階,2024年全年的增量就相當于一個中等經濟體一年的經濟體量。家底越來越厚實,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更牢、結構更優、可持續性更好、抗風險能力更強。以“穩”應對多重衝擊,我國經濟彰顯出的就是強大韌性。
看“優勢多”。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擁有世界級港口群;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5G獨立組網網絡、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各類工程技術人才2100萬人,工程師數量佔全世界的1/4,穩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新增工程師約440萬,超過美國、日本和歐洲增量的總和……方方面面的優勢,對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更好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都是極為寶貴的資源。

(五)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總書記2023年新年賀詞中有一句特別溫暖堅定、激勵人心的話:“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就沒有幹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信心滿懷地指出:“實踐再次表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聚力攻堅,我國發展沒有闖不過的難關。”
不懼風雨、團結向前,堅定信心、攻堅克難。這,永遠是我們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精神力量。
還是那句話: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進步伐,都擋不住我們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
堅定信心,抖擻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幹!
來源:求是網
編輯:尹霞
制作:韓辰 張利英
審核:宋維強
監制: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