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層“小馬拉大車”難題:“一張清單”如何減負?
新華社天津2月20日電(記者白佳麗)位於天津市市中心的和平區小白樓街道辦事處,對周圍的百姓來説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它不僅是服務群眾、聯繫群眾的紐帶,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確立的全國第二個設在街道的基層立法聯繫點。
“這裡像是一個集聚社情民意的‘會客廳’。”和平區人大常委會小白樓街道工委辦公室主任郭嘉偉説,每當立法徵詢活動開始時,街道會將群眾心聲“原汁原味”地反饋到最高立法機關,一些合理性意見和建議甚至會最終在我國法律中得到體現。因此,平日裏周圍群眾也喜歡來反映身邊的一些小問題,或談談自己的新期盼。
面對群眾熱情的“心聲”,基層幹部如何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當好“傾聽者”和“解決者”,一直是郭嘉偉和同事們的困擾。不久前,隨著一張特殊“清單”的發佈,基層幹部們看到了新變化。
“對於基層幹部來説,低頭拉車的時間多,抬頭看路的時間少。過去一年到頭忙忙叨叨,但讓大傢具體説説忙了哪些工作事項,其實並不是很清晰。”小白樓街道黨工委書記劉玫説。不僅如此,有時職能部門在推動工作時存在“有事找基層”的“肌肉記憶”,考核、排名、問責等讓一些“屬地管理”的事項變成了“屬地兜底”的難題。
為了破解此類基層治理中“小馬拉大車”的突出問題,讓基層幹部有更多時間用在傾聽百姓心聲、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上,和平區委組織部抽調精幹力量,深入多個街道、社區進行蹲點把脈,摸清實情。
深度參與蹲點調研的和平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扈彬對此感觸頗深。“我們對基層反映強烈的問題、具體承擔的工作進行‘全面起底’。歷時一個月,收集到了過去一年街道OA、微信群、電話通知等內容,最終厘清了基層存在的913項工作事項。”
面對這份基層工作的“日常清單”,有關部門會同基層一線經過仔細分析、認真研判,最終決定通過“清單制”為基層切實減負。
“我們逐項研判了街道承擔的913項工作的合規性、合理性、必要性,盡可能地將繁雜瑣碎的日常工作進行精簡,能合併的合併、該取消的取消,在各職能部門協助配合下,實實在在砍掉了老舊小區數據統計等287項基層不應或無力承擔的工作。”扈彬説。
小白樓街道泰安道社區網格員正在為居民講解“全科網格”碼上辦小程式使用方法。新華社發
不久後,一份“瘦身”後的“清單”來到了小白樓街道辦事處和和平區其他下屬街道,一時間成了基層幹部熱議的話題。
“有同事説,工作多年這是第一次有了自己工作內容的‘明細賬’;也有同事説,砍掉的200多項工作,體現出了為基層減負的決心。”劉玫説。
記者在和平區的多個社區走訪時,聽到不少基層幹部對這份“清單”的反饋:“‘隨意下派’的工作變少了”“重復填報、多頭填報的報表變少了”“相應的考核指標也沒有了”……而變多的,是基層幹部為民服務的時間和熱情。
家住小白樓街道的史淑文老人,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史淑文一直關注社區的適老化改造,因為小區有部分樓棟沒有加裝電梯,她建議社區可以在樓道裏放置幾把可折疊的椅子,既不影響安全通行,也可以讓老人們在爬不動樓梯時歇歇腳。“沒想到我提出的建議,很快就成了現實。”她笑著説。
在和平區,還有更多百姓的呼聲和意願成為現實。“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能夠有更多時間為百姓解決身邊事,換來更多的笑容,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認可。”小白樓街道泰安道社區黨委書記閆春紅感慨地説。
“為基層減負賦能,需要通過紮實的調研,發現基層的‘痛點’,並作為整治的‘靶點’。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明確職責事項向基層交派的準入範圍,防止將任務隨意派交基層承擔,並定期研判基層減負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防止出現減負問題反彈回潮。”扈彬説。
策劃:邵香雲
記者:白佳麗
海報製作: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