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春新觀察丨“創新鏈”遇見“産業鏈”——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新質生産力加速發展
2025年春節,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國産大模型以“小成本辦大事”的高性能驚艷全球,成為中國科技創新體系持續深化、科研技術加快落地的生動寫照。
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題中之義。科技創新中蘊含巨大的價值,只有落到産業上,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近段時間,記者走訪多地發現,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為加快推動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産力培育新動能。
打造産學研深度融合新範式
“4月份我們要參加北京亦莊的半程馬拉松比賽!”
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見到記者,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品牌公關負責人魏嘉星忍不住分享喜悅之情。參加比賽的不是“人”,而是創新中心研發的人形機器人。
2025年1月24日,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機器人在戶外跑道奔跑。新華社發
從2023年底成立創新中心,到如今實現機器人平地行走、上下臺階、跑馬拉松,不過一年多時間。科幻場景何以加速走進現實?
“創新中心目前已聯合全球科研機構、高校和業內頭部企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並將在多個高價值場景中進一步推動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魏嘉星説。
2025年2月13日,武漢市未來實驗美林小學學生與智慧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共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趙軍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認為,深化産學研合作,能有效破解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之間的供需矛盾,把科技力量轉化為産業競爭優勢。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融合創新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前沿技術高效對接市場。
立春啟新歲,復工正當時。
華潤微電子(重慶)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異常忙碌。當前企業在功率半導體關鍵核心技術和産業化合作上取得了新突破,2025年預計能夠推出系列新産品。
西部(重慶)科學城華潤微電子重慶園區工人在8吋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産車間作業(2023年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這一新突破離不開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産業技術研究院的合作支撐。
瞄準産業重大需求和技術難題,與龍頭企業深度綁定——研究院與包括華潤微電子在內的4家企業簽訂半導體産學研合作協議。企業“出題”,研究院“答題”,帶動當地整合電路産業“珠聯璧合”。
“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隔三岔五就往企業跑,和企業共同解決技術難題,促成諸多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研究院副院長劉益安説。
加強産學研深度融合,還需優化創新環境,構建更加有利於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
生物醫藥分中心已有7個高校創業項目入駐,資訊通信分中心擬落地高校成果轉化項目4個……去年底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揭牌以來,一連串數字見證融合創新成效初顯。
通過建立全流程一體化工作服務機制,轉移轉化中心將應用學科與區域産業發展進行整體佈局,營造良好科創環境,破解成果轉化供需錯位的堵點。
推動建設環高校創新集聚區,圍繞重點産業鏈制定企業主導産學研專項規劃……放眼全國,更多地方正加快系統謀劃,打造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
以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評職稱靠什麼?論文還是獎項?如今,科技成果轉化也成了有力的“敲門磚”。
“之前確實沒想到,這樣也能評上職稱!”回想起評職稱的經歷,西安石油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嚴正國頗為感慨。得益於陜西推出的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改革,嚴正國科技成果轉化業績突出,通過特殊評審評上了教授職稱。
2024年3月11日,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阿秒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做實驗。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相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趙聖堯身上。
趙聖堯告訴記者,自己的專業應用性強,但對發表論文幫助有限。“因為沒有更多晉陞路徑可選,我挺擔心自己的學術生命力。”
2024年,山東通過實施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逐漸構建起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趙聖堯選擇申報應用技術開髮型崗位,目前不僅職稱得以晉陞,還獲得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取得授權發明專利十余項。
破除“唯論文”傾向,建立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正不斷調動科研人才持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産力。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對智慧財産權轉化運用的探索是關鍵。
對於天津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袁志好而言,在堅守水系鋅碘電池開發這個“冷門”領域十幾年後,團隊終於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也趕上了學校打造的“賦權+作價入股”新模式。
通過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袁志好作為“新型水系鋅碘電池”技術成果的完成人,向天津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申請利用職務成果作價入股。委託第三方機構對成果價值進行評估後,學校按照賦權改革相關政策規定,給予袁志好90%技術成果所有權獎勵。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偉認為,賦權改革使智慧財産權在市場環境下順利轉移轉化,産生效益、推動發展,實現創新投入與回報的良性迴圈。
展望新的一年,優化分類考核、完善創新激勵機製成為多地多部門圈定的改革重點任務——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引導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行中長期激勵辦法;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明確促使發明者、創新者合理分享創新收益;上海加快建立以創新能力、品質、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隨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不斷健全,人才評價體系逐步完善,將進一步釋放幹事創業的熱情和能量,在科技界和産業界形成良好預期,更好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專業化服務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落地
車間內,14條中試組裝測試線不停運轉,醫療器械、智慧停車、商用服務機器人、消費電子等領域的科研項目正在加快走向産業化的步伐……位於四川成都的蜂鳥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開足馬力趕進度。
企業負責人田勇説:“最近,每週大概有3至4個新項目到我們中試平臺進行成果轉化和中試。”
在經濟研究中,“達爾文死海”被用來形容從理論研究走向産品市場中間的空白地帶,中試是跨越這一“死海”的重要工具。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建設製造業中試平臺超過2400個,已有超過15萬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中試活動。
2024年10月25日拍攝的重慶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新華社發(曾清龍攝)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研究員鐘輝勇説,打造概念驗證、中試驗證等專業化平臺能為技術走向市場提供關鍵支援,幫助企業降低技術應用風險,加速技術成熟。
“專業”,越來越成為行業內的共識。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要有專業的平臺、專業的人才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調研中,記者注意到一種新職業。有人稱之“技術經理人”,有人稱之“科技經紀人”,從業人員更願意形象地稱呼自己為“科技紅娘”,提供“技術端”到“市場端”全鏈條陪伴式服務。
“我們得懂科技、懂産業、懂資本、懂市場、懂招商、懂培育。”陜西西安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科技經紀人白宇豪笑稱自己是個“雜”家,既要有發現好項目的眼光,也要有幫助公司搭建框架的能力,還要有為公司尋找投資和市場的辦法。近兩年,他已經服務了十多家企業落地。
“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把一個科學家變成企業家可能是最難的部分。”重慶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董事長陳錦説,通過遴選技術經理人擔任孵化企業的總經理或常務副總經理,科學家和經理人發揮各自優勢,讓科創企業儘快適應市場、佔領市場。
2024年10月25日,研發人員在重慶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中試線開展新品測試。新華社發(曾清龍攝)
依託這樣的思路,研究院已成功孵化出擁有400余人、近2億元産值的“明星”企業——重慶平創半導體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其生産研發的碳化矽晶片在市場上已小有名氣。
2024年5月10日,技術人員在重慶平創半導體研究院生産線上忙碌。新華社發(曾清龍攝)
福建實施中試創新服務平臺體系建設行動,西安交通大學成立技術經理人學院,江蘇引導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織好成果轉化服務保障網,進一步推動科技與産業雙向奔赴,新質生産力發展正增添更多“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