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再“加碼”
圖為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非中國籍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辦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粵港澳共建中藥標準共促産業發展、河套加快建立銜接香港科研管理機制……近日,廣東省發佈第三批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16個案例涵蓋要素跨境流動、民生融合、營商環境、重大平臺建設等領域,既順應大灣區高品質發展需求,又切實貼近民生。一個個典型案例,彰顯大灣區各類資源要素流動日益順暢,科技、人才、産業等融合更加深入廣泛。
領域不斷拓展
“與前兩批典型案例相比,第三批案例延續了創新價值高、示範效果好等特點。”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介紹,第三批案例進一步拓展了規則銜接的領域,在生態環境、文體交流、産業協同等一些新領域,加快推動大灣區互聯互通。
例如,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推動企業一次核查即可同時獲得廣東碳標簽和香港碳標簽兩張證書,實現粵港産品碳標簽互認,有利於提高企業碳標簽被國際市場的接納程度;惠州市創新“一個聯盟,一個標準,一站式服務”模式,打破與香港在組裝合成建築領域跨境協同規則機制壁壘,推動粵港組裝合成建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
在文體方面,大灣區積極探索“一賽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制度創新。去年底,2024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測試賽舉辦。參賽運動員從珠海出發,以港珠澳大橋為紐帶,途經澳門、香港,最終返回珠海,全程6次通過粵港澳三地口岸。為了讓運動員在比賽中始終保持高速的競技狀態,同時滿足三地海關及出入境管理的要求,賽事組委會創新設計“通關查驗前置+閉環管理”模式,實現人、車、物無感智慧通關。
目前,粵港澳三地已建立起常態化溝通聯絡機制,協力推進規則銜接。據了解,除已經舉辦的公路自行車賽事外,馬拉松等串聯粵港澳的比賽路線也在研究設計中。
力度不斷加大
在備受關注的跨境交通、就業、教育等民生領域,“軟聯通”也在持續深化,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第三批案例在一些此前已經初步開展規則銜接的領域,實現了進一步優化完善,規則銜接力度不斷加大。”朱偉説。
去年7月起,非中國籍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辦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5年內可以多次往返內地,每次可以停留90天,“説走就走、隨時北上”成為現實。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簽發群體的擴大,推動了內地與港澳間人員廣泛交流交往,便利商貿投資、文化旅遊、教育科研等活動順利進行。
此外,大灣區跨境交通卡實現了粵港(嶺南通與八達通)、粵澳(嶺南通與澳門通)的公共交通支付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推動跨境交通卡接入內地全國交通一卡通網路,實現香港和澳門與內地超300個城市公交地鐵刷卡互通,便利港澳居民北上公共出行。截至去年12月,嶺南通 八達通交通卡累計發行超6.25萬張、累計交易1347萬筆,嶺南通 澳門通交通卡累計發行超4400張、累計交易22萬筆。
在人才引進和職業資格互認方面,前海創新拓寬港澳專業人士參與區域治理渠道,率先公開選聘高端特聘人才擔任法定機構職務,創新港澳專業人士備案執業機制,打造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廣州構建境外人才“考試+評價+認可”全鏈條政策體系,便利人才跨境流動。
水準不斷提升
此前,廣東省已發佈兩批次共36個典型案例,解決了一批港澳關注度高的熱點難點問題。朱偉表示,在本次收錄的第三批典型案例中,一些領域實現了全鏈條、全方位、全流程的整合式銜接,規則銜接深度進一步提升。
在橫琴,琴澳兩地政府以“澳門新街坊”為載體,通過規則機制整合銜接,探索在教育醫療、政務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全方位趨同澳門,建設澳門居民的新家園。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法律事務局局長鐘穎儀錶示,琴澳兩地政府部門還將通力合作,全力推進澳門在合作區設置政務服務終端、政務服務中心。
在河套,科研項目從選題階段起即實施選題徵集制、團隊揭榜制,組織階段實施政企聯動制,管理階段實施項目經理制,評審階段實施同行評議制,全流程建立銜接香港接軌國際的科研管理體制。截至去年11月,選題徵集制和團隊揭榜制已發佈12項榜單、落地3個揭榜項目,政企聯動制、同行評議制、項目經理制已落地4個試點項目,通過積極營造高度開放的國際化科研製度環境,推動內地與香港及國際先進科研規則“軟聯通”。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和成效。接下來,我們將聚焦要素跨境流動、營商環境、民生融合、重大合作平臺等規則銜接重點領域,推動實施更多創造型、引領型改革舉措,不斷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準。”朱偉説。(記者 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2月11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