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每人平均GDP倒退近10年 “德國模式”或徹底終結?

2025-02-10 21:16:00
來源:新浪網
字號

  參考消息網2月10日報道據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1月31日報道,德國經濟歷來被比作拉動歐洲經濟這趟列車的火車頭。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最好的比喻卻是“一艘開始進水的船”,沒有人知道如何將水排出去。在新冠大流行後的新世界中,在幾十年的和平之後,歐洲本土又遭受了戰爭創傷,德國歷史上成功的“廉價”能源和高附加值出口模式已經開始顯現出腐蝕性,有些人甚至已將其視為“死亡”。如果説15年前,德國還是歐洲的“優等生”,那麼現在,德國經濟的長期停滯和工業部門,尤其是真正的“皇冠上的明珠”——汽車行業的不斷動蕩,已經成為頭條新聞。改革和投資遲遲不見蹤影,而衰退勢頭卻愈演愈烈。

  這一嚴峻現實反映在德國人的生活水準下降上。如果不考慮新冠疫情持續了幾年,這種情況在和平時期幾乎前所未有。

  迄今為止發表的數百份分析報告中,沒有一份能像30日公佈的宏觀數據那樣清晰。德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倒退了近10年。歐盟統計局剛剛公佈的數據顯示,德國人的每人平均收入在2024年降至36130歐元,這是自2016年以來未曾出現過的水準。

  換句話説,德國經濟8年來毫無進展。更重要的是,從2019年至今,德國每人平均GDP下降了1.6%,儘管這個曾經的歐洲火車頭在疫情期間經歷的是歐洲大陸最小幅度的衰退。到2025年,情況也不會好轉。由於移民的到來,人口將繼續增長,而GDP預測不容樂觀——當蛋糕被分完時,每個德國人得到的將再次減少。摩根大通是最近一家下調預測的機構,它將2025年德國經濟增長率下調至零。這一點,再加上預期的人口增長,將導致每人平均收入進一步下降,使德國的生活水準連續四年下降,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德國經濟的這種完美風暴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它從一個值得驕傲的經濟奇跡,變成了一場全面的生存危機。2018年以來,德國的工業生産下降15%,製造業的總就業人數減少3%。成本負擔沉重的德國金屬和電氣製造商可能會在未來5年內裁員高達30萬人。去工業化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如果大西洋彼岸的威脅成為現實,德國模式恐怕會“死亡”得更加徹底。特朗普咄咄逼人的關稅威脅可能會讓德國的出口機器燒成灰燼。牛津經濟研究院分析師丹尼爾克拉爾説:“如果美國採取保護主義,德國就輸了。”

  也有人認為,“敵人”不僅在數千公里之外,而且也在德國國內。尤其是工業的增長出現了結構性斷裂。經濟危機不僅是新冠大流行和烏克蘭戰爭造成的,問題都是土生土長的,是2018年以來政府未能解決的結構性弱點造成的。

  面對擺在桌面上的所有這些問題,德國人寄希望於政治家,但卻找不到答案。大約20年前,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施羅德帶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在勞動力市場方面,使這個國家擺脫了蕭條。然後,政壇常青樹默克爾跳上前進的列車,讓火車頭繼續以良好的速度前進,但在前進的道路上,她做出了一個現在讓很多人都感到沉重的決定:迅速放棄核能,從而增加了對莫斯科的依賴。現在,德國政治舞臺更加支離破碎,2月23日重要的聯邦大選之後也看不到清晰的前景。(編譯/王萌)

  

  顧客在德國柏林一家超市購物(新華社)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