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前六大省份經濟總量合計近六十萬億元——地區經濟迎難而上穩中有進

2025-02-10 21:1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近期,各省份2024年經濟成績單陸續公佈。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下,各地加力提效落實存量增量政策,地區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多地經濟總量取得新突破,七成省份增速超過或持平于全國水準。

  總量進階

  盤點2024年地方經濟年報,“突破”是一個高頻詞。特別是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明顯,前六大省份經濟總量合計近60萬億元。

  廣東成為全國首個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的省份,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達141633.81億元,5年接連跨越5個萬億元級臺階,經濟總量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旅遊總收入突破萬億元,海洋生産總值突破2萬億元。經營主體突破1900萬戶,其中企業超830萬戶,總量均居全國第一。

  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發展均有新突破。2024年,江蘇經濟總量達到137008億元,繼續穩居全國第二位;經濟增量6084億元,為全國第一。浙江經濟總量突破9萬億元,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5萬億元大關,有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首次突破10萬家。安徽經濟總量跨上5萬億元新臺階,上海成為我國首個經濟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城市。

  作為北方經濟第一大省,山東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為98566億元,距離“10萬億”僅一步之遙。四川、河南地區生産總值分別為64697億元、63589.99億元。湖北經濟總量突破6萬億元,達到60012.97億元。福建、湖南地區生産總值分別為57761.02億元和53230.99億元。此外,新疆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萬億元大關。

  2024年,各地以“兩重”“兩新”政策為牽引,持續放大存量政策和所有增量政策疊加效應,有效提振了社會信心,促進經濟回升向好。從同比增速看,22個省份增速跑贏或持平于“全國線”。其中,西藏以6.3%的增速領跑,新疆同比增長6.1%,江蘇、湖北、安徽、內蒙古、甘肅增速同為5.8%,山東、四川、重慶均實現5.7%的增長,浙江、福建均為5.5%,河北、寧夏增長5.4%,陜西、貴州增長5.3%,北京增長5.2%,河南、江西、遼寧、天津增速均為5.1%。上海同比增長5%,與全國增速持平。西藏、安徽、江西、河南、陜西等省份的增速,還呈現出逐季加快的特徵。

  動能向新

  我國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觀察經濟發展態勢,既看增長之“量”,更看發展之“質”、轉型之“效”。2024年,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為經濟穩中有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東部,廣東省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56.7%、31.6%,工業投資超1.5萬億元,技改投資連續24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製造業當家的家底更加厚實,在不少新領域新賽道建立了先發優勢。江蘇省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指數連續4年全國第一,新增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50%。

  在中部,湖南省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3.7%、比上年加快10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7.4%、比上年加快3.4個百分點;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研究和試驗發展、科技推廣和應用等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河南省高技術製造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2%、9.2%,分別高於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3.9個、1.1個百分點。河南省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經濟發展的動能之變、結構之變、品質之變成效日益顯現,是經濟持續穩定向好發展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在西部,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在全國率先破億,超過火電裝機;單位GDP能耗下降3%,提前一年達到“十四五”規劃控制目標。重慶市統計局監評處處長薛健表示,在驅動生産發展的引擎中,兩大動力展現了關鍵引領作用。一是新能源汽車引領工業發展。汽車産業以一馬當先之勢引領工業發展,拉動規上工業增長4.9個百分點,2024年新能源汽車産量95.32萬輛,比2023年增長90.5%。二是網際網路産業引領服務業發展。

  在東北,遼寧在汽車、化工、鋼鐵等行業支撐作用減弱的情況下,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速都高於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創10年來新高。黑龍江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標誌性成果,全國最大國産化單集群大算力工程建成投用,哈爾濱航空集群、綏哈大齊生物製造集群晉級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

  發展謀遠

  歲末年初,各省份密集召開經濟工作會議、新年第一會、省級兩會等,謀劃部署2025年高品質發展“施工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各地積極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瞄準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結合自身實際設定經濟增長目標並提出相應的重點任務,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把擴大內需擺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兩重”“兩新”是關鍵抓手。比如,陜西提出,搶抓“兩重”“兩新”政策機遇,緊盯國家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投向,紮實做好項目謀劃、對接、推進工作。湖北提出,抓住用好“兩重”“兩新”等宏觀政策,找準切入點、發力點,做實做細前期工作,爭取更多重大項目和政策紅利落地湖北。

  各地將促消費與惠民生相結合,並更加突出地方特色。浙江提出,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上海提出,大力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夜間經濟、直播經濟,推進新型消費、汽車消費、綠色消費,加快打造以國貨潮牌為引領的消費自主品牌。海南提出,打造“清涼海島”名片,把旅遊淡季做熱做旺。

  穩投資重在優結構、增後勁、提效益。山西提出,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實施一批“兩重”項目和高品質轉型項目。山東提出,圍繞重大戰略、“十強”産業、基礎設施等領域,謀劃儲備優質項目,力爭更多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支援範圍,抓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推出一批激發市場投資活力的大項目。

  各地統籌推進傳統産業升級、新興産業壯大、未來産業培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廣東提出,大力發展整合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低空經濟、新型顯示、新型儲能、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産業。北京提出,建立投入增長機制,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太、生物製造、新材料、未來能源等20個未來産業。河北提出,瞄準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支援傳統優勢産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提升現代化鋼鐵、綠色化工等産業水準,培育更多隱形冠軍、單項冠軍。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堅持幹字當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劉向東表示,各地綜合施策,緊抓落實,將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併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經濟日報記者 熊 麗)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