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傳承發展城市文化 培育滋養城市文明

2025-01-26 13:22:00
來源:《瞭望》
字號

  ◇202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時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天津要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遺産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刻內涵的文化品牌,進一步彰顯天津的現代化新風貌。

  ◇天津牢記囑託,陸續出臺多項政策舉措,堅持以文化人,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津沽大地牢牢紮根;堅持以文惠民,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堅持以文潤城,厚植城市發展文化底蘊;堅持以文興業,推動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夢娃傳遞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

  ◇目前,天津已培育101個“好人社區(村)”、287位(組)“中國好人”。

  ◇2024年,文惠卡首次入選天津市“20項民心工程”,推出的戲曲卡將更多曲藝演出納入使用範圍,暢通線上辦卡渠道貼近百姓需求。

  ◇“梳理文化形態,有助於明晰津派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聚焦不同形態的文化分類施策,讓津派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同比增長5.7%,大型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9%。

  ◇僅2025年元旦當天,天津就接待遊客165.55萬人次,遊客消費14.16億元,分別比2024年元旦3天節假日增長16.9%和21.8%。

  ◇多元文化百花齊放,不僅是天津城市文明的鮮明標識,更賦予了天津人海納百川的胸襟。

  “當河海之要衝,為畿輔之門戶。”建城620年的天津,襟河枕海。渤海灣的波瀾壯闊、海河的包容靈動、大運河的悠悠古韻交匯於此,滋養著她的文脈,浸潤著她的筋骨。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津人文薈萃、底蘊深厚,東西方文化交融、傳統與現代文化並存、本土與外來文化互鑒,塑造出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氣質。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天津的城市文化傳承發展。202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時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天津要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遺産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刻內涵的文化品牌,進一步彰顯天津的現代化新風貌。

  《關於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強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方案》《天津市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盤活存量資産實施方案》……天津牢記囑託,陸續出臺多項政策舉措,堅持以文化人,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津沽大地牢牢紮根;堅持以文惠民,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堅持以文潤城,厚植城市發展文化底蘊;堅持以文興業,推動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一幅“河海津韻”的新時代文化長卷徐徐鋪陳開來……

  遊人在天津古文化街的泥人張店舖前駐足(2024年5月24日攝)李然攝/本刊

  以文化人?鑄魂育人涵養一座城

  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昇華。天津注重以文化人,用文化啟迪思想和智慧、陶冶心靈和情操、涵養道德和品行、提高文明素養和文化品位。黨的創新理論賦能千行百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強化基層治理……

  “走心”宣講,黨的創新理論飛入百姓家。東疆海事局、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天開高教科創園……2024年下半年,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到了一家又一家單位,宣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成衛東原是一名港口拖車司機。幾年前,天津港建成運營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他從此給“機器人”當起了師傅,成為掌握大數據技術的新時代産業工人。作為全國勞模,成衛東三年前加入天津市新時代勞模宣講團。他説:“我重點講述自身親歷的港口變革,讓更多人了解改革的重要性,激勵大家在各自崗位上擁抱變革,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

  新時代勞模宣講團,是天津市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的一支重要力量。2024年,天津組織1500余支宣講隊伍、1.5萬名宣講員,進企業機關、進車間工地、進班組校園、進農村社區、進“兩企三新”組織,開展4.7萬餘場宣講活動、受眾近270萬人次。

  天津市委講師團辦公室四級調研員趙書慧説:“領導幹部帶頭講、專家學者闡釋講、先進典型用情講、平臺矩陣覆蓋講,天津將理論‘大餐’做成‘家常菜’,讓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動能。”

  “成衛東的成長故事,讓我感受到改革的力量。我要更好學習資訊化數字化技術,將自身所學轉化為推動家鄉産業轉型升級的力量。”聆聽宣講後,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大一學生張治政深受觸動。

  “走新”育人,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國是家、善作魂、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孝當先、和為貴……”聽到這句朗朗上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語,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萌態可愛的小女孩形象——夢娃。

  夢娃,來自天津泥人張彩塑作品。以“中國夢我的夢”為主題的系列公益廣告,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夢娃傳遞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高級工藝美術師林鋼説。

  天津注重挖掘泥人張彩塑、楊柳青木版年畫等地方特色文化符號,以“圖説”等方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地鐵和車站等公共場所廣為傳播。這些緊貼時代脈搏的傳統文化符號,化身為城市精神文明“宣傳大使”,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走實”善舉,精神文明浸潤人心。梳子、剪刀、推子……一個多月前,家住天津市河北區北寧灣社區的林永臣帶著剪髮工具,來到80歲獨居老人張奶奶的家中。不到20分鐘,便為她理出了清爽利落的髮型。每月一次的社區義務剪髮活動,林永臣堅持了三年多時間。

  張奶奶很感動:“我腿腳不好,出門不方便,頭髮一長就盼著他到府。”

  教師種美香,利用寒假為社區兒童義務講授二十四節氣、百家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退休老黨員夫妻盧洪玉和韓秀榮,細心美化小區環境;居民蔣欣和劉俊雨“愛操心”,時常幫忙排查社區安全隱患……在天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社區好人”。他們所在的社區,被稱為“好人社區”。

  作為天津試點成立的首個“好人社區”,北寧灣社區牽頭組建了16支志願服務隊伍,協調推動解決許多群眾關注的問題。“我老伴患有青光眼,孩子常年工作在外。社區怕他出門磕著、絆著,主動清理了門口走廊的雜物。”70歲的居民陳敬霞告訴記者。如今,她也加入了社區組建的“老年搭子志願服務群”。

  “社區現有長期活躍的志願者500多名。凡人善舉提升了基層治理的溫度。”北寧灣社區黨支部書記聶愛勤説。

  目前,天津已培育101個“好人社區(村)”、287位(組)“中國好人”。“天津加快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讓文明新風、道德力量浸潤人心,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淳樸熱情的天津民風愈發彰顯。”天津市文明辦負責人説。

  戲曲表演者在天津海河遊船上為遊客演出(2024年3月28日攝)孫凡越攝/本刊

  以文惠民?萬紫千紅裝點一座城

  深冬時節,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的紅旗劇院排練室內,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天津評劇院院長曾昭娟,正排練經典評劇劇目《保龍山》。她眼波流轉,腳底生花,手臂輕搖,水袖翩然,嗓音甜潤高亢。

  觀眾對評劇藝術的喜愛,激發了曾昭娟的創作熱情:“如今,越來越多觀眾願意花錢看演出,其中不乏年輕人。”

  天津素有京劇和相聲“大碼頭”、北方曲藝之鄉、中國話劇搖籃之稱,名家匯聚、劇種豐富,演藝文化氛圍濃厚。天津創新開展文化惠民卡工程,深化改革激發創作動能,高品質文化産品供給持續增加,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一張文惠卡引導市民進劇場。“有了它,不到30元就能酣暢淋漓地看場戲。劇種也很豐富。”尹小萱向記者展示了天津文化惠民卡(以下簡稱“文惠卡”)。她一年要看30多場戲,幾年下來已攢下厚厚一本票根。

  天津創新文化投入模式和文化惠民方式,變“補院團”為“補市民”,在全國率先推出文惠卡。2024年,文惠卡首次入選天津市“20項民心工程”,推出的戲曲卡將更多曲藝演出納入使用範圍,暢通線上辦卡渠道貼近百姓需求。

  “市民花少量會員費,就能獲得政府真金白銀的文化補貼。”天津北方演藝集團市場行銷中心主任任博説。

  據天津北方演藝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王楷夫介紹,2024年,天津政府累計補貼文惠卡3000萬元,推出11454場惠民演出,同比增長超15%,觀劇總人次超80萬,帶動全網票房約1.5億元。天津北方演藝集團一年內推出20多部新劇目,劇場上座率和演出收入節節攀升。集團旗下的天津人民藝術劇院,2024年推出的6部小劇場話劇平均上座率超過95%。

  文惠卡這一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新實踐,引得全國多地“取經”,惠及更多群眾。

  新機制激發精品創作熱情。2024年12月20日,大型原創話劇《大飯店》在天津大劇院首演。舞臺大幕緩緩拉開,張學良、溥儀、梅蘭芳、劉長春、張伯苓等歷史人物輪番登場,一段段盪氣迴腸的歷史風雲故事呈現在觀眾眼前。

  “我們組建高品質創作團隊,大膽起用年輕演員,演出反響熱烈。”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劉嵐説。

  天津把文藝精品創作擺在重要位置,圍繞重大時間節點謀劃儲備選題項目,激發精品創作熱情。話劇《大飯店》主演、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劉紀銘説:“院團創作氛圍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家排戲、演戲的積極性高漲。”

  作為市屬演藝類國有文化企業,天津北方演藝集團探索出項目制管理制度、“扶風起飛”計劃等新機制,給予製作人更多自主權,吸引全國優質劇本“飛”到天津,形成演員—觀眾—劇團—市場良性迴圈。

  “我們每月利用文惠卡銷售平臺抓取票房數據,幫助文藝院團研判劇目市場表現,調整優化創作方向。”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藝術生産中心副主任鄭淋説。

  “有觀眾、有票房、有氛圍,院團的文化生産力明顯提升。”天津市兒童藝術劇團團長宋永順説,從原來一年一兩台新戲,到現在一年八台新戲,“這是院團與觀眾雙向奔赴的結果”。

  打造城市文化“IP”。婉轉悠揚的《茉莉花》唱響,市民遊客聞聲而來,駐足欣賞。2024年,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橋’見海河,邂逅浪漫”——橋邊音樂匯系列活動。“100場不同形式的文藝演出‘以橋為媒’,將形態多樣的音樂藝術活動串珠成鏈,成為天津的城市文化品牌。”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李茁説。

  音樂節、戲劇節、市民文化藝術節、名家經典惠民演出季,各類大型營業性演出、“無處不沉浸”的街角演出,每兩年舉辦一屆“作家與讀者心意相通”的百花文學獎……“各類文化活動IP,增加了群眾的文化體驗和參與。”天津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宮臣説。

  崔盛輯(右)和同事馬鑫琪在動作捕捉棚內查看電腦生成的虛擬角色動作(2024年4月23日攝)趙子碩攝/本刊

  以文潤城?賡續文脈綻放一座城

  新開河西岸,志成道33號,一座青磚白柱的西式建築古樸典雅。這裡是北洋法政專門學堂遺址,中國共産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在天津求學6年的地方。

  歷經歲月滄桑,學堂建築曾損毀嚴重。遵循“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這裡基本保留原有木質桁架,按史料中的學堂形制重修建築立面。2024年10月29日,李大釗同志誕辰135週年之際,該遺址向公眾開放。

  天津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各類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傳承弘揚紅色文化,進一步彰顯城市底蘊,增強城市吸引力,激發文化創新力。

  承血脈,紅色文化源遠流長。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裏,有一份特殊的數字地圖,清晰標注著全市首批151處紅色資源。

  “2024年,我們運用地理資訊技術將天津的紅色資源名錄轉化為直觀的空間向量地圖,為紅色文化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援。”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名城處副處長王凱説。

  近年來,天津建立健全保護傳承利用紅色資源機制,出臺《天津市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條例》,成為全國較早進行紅色資源地方性立法的省市之一;印發《天津市關於加強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工作實施方案》,為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為摸清紅色家底,天津先後開展7輪排查調研工作,公佈首批紅色資源名錄和兩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151處重要舊址、遺址、紀念設施類紅色資源,92處重要檔案、文獻和實物類紅色資源,76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我們結合天津紅色資源脈絡和區域分佈特點,推出時代足跡、平津戰役、小樓春秋、薊州烽火和星火燎原等主題線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天津,緬懷先輩、感悟精神、汲取力量。”天津市委宣傳部宣教處副處長宋桐慶説。

  守根脈,歷史文化遺産歷久彌新。新年伊始,天津古文化街人潮涌動。穿行于600多米長的主街上,年畫、吊錢、紅燈籠琳瑯滿目,麻花、茶湯、熟梨糕香氣四溢,古色古香的店舖裏人氣滿滿,年味撲面而來。

  天津古文化街緊臨海河,早在天津設衛前,就因發達的漕運經濟成為商貿活動和文化交流聚集地,是全國聞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修復天津現存最早的戲劇演出場所——戲樓,復建倣明清式建築風格的宮南宮北大街,孵化一批“老字號+新業態”首店……天津推動古文化街提升改造,再現昔日商賈雲集的老城繁華景象,留住市井煙火氣。“我們注重挖掘30多家非遺老字號的文化內涵,保存河海津韻民俗文化。”古文化街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鴻鵬説。

  天津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種類多樣、風貌獨特,有大運河(天津段)、薊州古長城等2處世界文化遺産,16個歷史文化街區、877幢歷史風貌建築,還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2000余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000余項,各類保護性建築1000余座。

  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存儲民族記憶,承載城市靈魂,展現時代風華,是一座城市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更好保護歷史文化遺産,天津先後成立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專家諮詢委員會和由市長擔任主任的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委員會;編制《天津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構建“一市雙城一區,四帶三片多點”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新格局;發揮財政撬動作用,引導激勵社會資本參與歷史風貌建築和街區保護,一大批全國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現歷史原貌和光彩。

  傳文脈,津派文化熠熠生輝。遍佈街巷、商場、公園的相聲茶館裏,“包袱”連連、笑聲不斷;天津大劇院票價不菲的英文原版音樂劇座無虛席;人們在西北角撮一頓津門老味兒,在意式風情區感受獨特異域風情……天津,這座五方雜處的城市,多種文化和而不同,高雅時尚又充滿市井氣息。

  為進一步傳承發展天津特色文化,天津市委宣傳部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地域文化專題研究,梳理出八種文化形態,即河海文化、紅色文化、工商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演藝文化、文博文化、休閒文化。

  天津市委宣傳部政研室副主任張建雲認為,這項研究成果立足於代表性、時代性進行總結歸納,著眼于載體化推進文化傳承發展,具有開創意義。

  “梳理文化形態,有助於明晰津派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聚焦不同形態的文化分類施策,讓津派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任吉東説。

  話劇《趕大營》、京劇《華子良》、評劇《孟母》、兒童劇《敦煌九色鹿王》、曲藝劇《海河故影》、交響樂《河海之津》……新創津派文藝作品多點開花,題材愈發豐富。

  據了解,天津正在研究制定《關於推動津派文藝精品創作的若干措施》等,推動津韻津味精品創作源源不斷。

  以文興業?開放創新興旺一座城

  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國家動漫園的大型動作捕捉棚內,四週環繞著三十多個高清紅外攝像頭,身著特定裝備的“動捕”演員專心表演,一個相同動作的虛擬動漫角色在電腦上躍然而生。

  “這是動作數字孿生。我們用光學動捕技術捕捉演員身上的特定標記,計算出角色運動軌跡,讓動漫遊戲中的精靈、科幻電影中的外星生物等虛擬角色活起來。”國家動漫園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動捕棚技術合作方負責人崔盛輯介紹,該動捕棚曾為電影《流浪地球》、遊戲《荒野行動》等“大製作”提供服務。

  天津不斷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努力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産業增長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文化産業增添城市新動能。陳曉是一個“80後”,患有視力障礙,但他是心智互動(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網路主播。記者採訪時看到,他將手機湊到耳邊,一邊聽著手機讀屏軟體播報,一邊熟練敲擊螢幕,打開盲人社交媒體平臺開啟直播,分享他在網遊中的冒險與喜悅。

  這家企業位於天津市數字出版産業園,為視障人士打造專屬的網遊和社交新空間,已吸引國內外60多萬名視障人士註冊。“我們用聲音塑造豐富場景,在社交空間中植入更多中國文化元素,讓全球視障人士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該公司總經理楊軍説。

  漫步天津數字出版産業園,工業遺存的歷史氣息和文化企業的創新時尚相得益彰。這裡前身是天津美術印刷廠,曾因廠區外遷沉寂十餘年。經天津出版傳媒集團盤活更新後,産業園中涌現出智慧教育、遊戲電競、網路文學、數字出版等新業態,成為天津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引擎。

  近年來,天津制定實施《天津市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天津市促進影視劇繁榮發展扶持獎勵辦法》等政策,不斷優化提升文化産業營商環境。

  與此同時,天津加強文化資源的産業化開發應用,持續完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支援各類文化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我們設立了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股權投資基金,以項目補助、股權投資等方式,為具有廣闊前景的文化企業和産業園區插上翅膀。”天津市委宣傳部文改處處長蔣宗強介紹。

  統計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同比增長5.7%,大型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9%。

  文旅融合帶來城市新活力。走進擁有百年曆史的天津張園紀念館,沉浸式演繹展《津門往事》正在上演。在“喬裝打扮”的講解員帶領下,觀眾穿越式體驗中國近代風雲歲月。

  “挖掘歷史故事加以改編,依託原有建築實景佈置道具,融入相聲式演繹講解,身臨其境的遊覽模式便於我們了解景點的歷史文化。”來自河北的遊客牛海玉説。

  2024年,張園獲得文化和旅遊部頒發的“沉浸城市故事會”先行建設推廣單位的榮譽稱號。“我們推出的‘59號秘事’系列沉浸式戲劇作品,讓小洋樓‘開口説話’,向遊客們講述百年建築裏的‘津門往事’。”天津北方演藝集團文旅融合部部長郭鴻斌告訴記者,2024年張園的遊客量和經營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53%和180%。

  “我們深入推進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緊貼文化消費新需求,拓展文旅消費新場景。‘遊海河古今美景,逛天津歐陸風情’已成為不少外籍遊客與天津邂逅的第一選擇。”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于鵬洲説。

  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數據顯示,僅2025年元旦當天,天津就接待遊客165.55萬人次,遊客消費14.16億元,分別比2024年元旦3天節假日增長16.9%和21.8%。

  文明互鑒提升城市吸引力。在2023年9月的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國際書展上,阿聯酋出版商協會主席阿卜杜拉卡阿比捧著一本中譯阿語書籍興奮不已。“這本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荒漠化土地生態修復的中國經驗——庫布其模式解析》,為阿拉伯國家土地利用和環境治理提供很好的方案。”卡阿比説。

  沙特阿爾希瑪投資有限公司主席阿卜杜勒阿齊茲認為,書中的光伏治沙和數字化創新實踐的經驗技術,如能得到應用,將推進沙烏地阿拉伯的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恢復。

  “近年來,天津承擔‘文明互鑒’工程和‘亞洲經典互譯’工作任務,與寮國、蒙古國、沙烏地阿拉伯的互譯作品頗受歡迎,平均每年輸出版權百餘種,讓更多中國優秀作品登上‘海外書架’。”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班峰説。

  文史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認為,多元文化百花齊放,不僅是天津城市文明的鮮明標識,更賦予了天津人海納百川的胸襟。

  由天津首創並率先實踐的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魯班工坊”,在全球30個國家設立34個魯班工坊;天津出版傳媒集團與希臘愛奧尼亞大學簽約成立“希臘漢學中心”,編纂和出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優秀作品和有關學術作品;在西班牙中國文化中心舉辦“東方雅韻”中國文化藝術展,邀請當地民眾近距離感受津味文化風韻……天津深入推進重大主題外宣、精品創作推廣、高端會展搭建、“津”彩資訊轉化等工作,主動融入文明互鑒,與海外的文化交流日益豐富。

  深厚積澱的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如同龐大有力的文化根系,緊緊凝聚著海河兒女,綿綿不息為天津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以更開闊的胸懷擁抱未來、走向世界。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丁錫國?邵香雲?宋瑞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