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紀實
新華社瀋陽1月25日電 題:“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紀實
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劉成友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朱基釵
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一早,習近平總書記乘坐火車一路北上,出山海關,進入遼寧。
車窗外天地遼闊。沉澱了紅色革命史、輝煌建設史、澎湃改革史的黑土地,來到了新時代東北振興的新一程,在年輪中編織著希望的錦繡。
舊歲的尾聲也是新年的序曲,總書記深入人民群眾中間。
3天時間,葫蘆島、瀋陽、本溪,訪農家、探市場、看社區、進廠房……歲月的筆觸流淌,每一寸奮鬥的光陰都散發著光亮。為奔向更好日子努力拼搏著的人們,是這個時代熠熠生輝的主角。
日月更疊。中國式現代化大筆點染,寫下氣象磅薄的人民史詩。習近平總書記向海內外中華兒女拜年,送上“國泰民安”的美好祝福。
一串足跡,映見初心
日程:1月22日下午,葫蘆島市綏中縣祝家溝村
此行緣起于去年8月下旬的那場洪災。
“我心裏一直牽掛著,那段時間每天都在了解你們這裡的情況。”考察遼寧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就輾轉火車、汽車,來到了當時受災嚴重的葫蘆島。
時光流轉,丹心如一。2024年春節前,總書記赴天津看望受災群眾;再往前,2023年春節前,他同遭過災的四川石椅村村民視頻連線;2022年春節前,深入山西的秋汛災區……“新年之際,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
一串足跡,映見百年大黨的如磐初心。重若千鈞的“以人民為中心”之下,是無數動人的細節。
祝家溝村山巒起伏。
村幹部遠遠指著山坳的電線桿對總書記説:“一天下了一年的雨,水轉眼間就到了桿頭。”
路成汪洋,村變孤島。
倒伏的樹、滾落的石,鄉親們落了多少淚,憂慮著“半輩子置辦的家當都淹了,何時才能重新有個家?”忙碌的衝鋒舟、趕工的挖掘機、不下火線的黨員幹部……洪水還未退去,重建已經展開。
冬日暖陽灑下來。簇新的房屋整齊排列。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集中遷建安置區,接連走訪了朱西存、王寶維兩戶人家。
春聯、窗花、紅燈籠,大鍋菜香氣撲鼻,處處有年的味道。
村民小院裏存年貨的大缸,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凍梨、凍肉、凍魚,還有酸菜,自己腌的最好。”
“黏豆包,黏面是自己種的還是買的?”總書記這一問,鄉親聽著就親,趕忙答道:“黑的是高粱面,黃的是玉米麵,都是自家種的。”
房子窗明几淨。和過去比,旱廁變水廁,水井變自來水,墻壁、屋頂都裝上了保溫層。客廳裏,大家圍坐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拿起洪災時的照片端詳,細緻了解政府的重建房屋補助是否到位、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哪些。
“政府補了6萬6,因為自家人口多,我們增了平米數,自己又掏了6萬6。”王寶維一筆筆算得清晰,講得也樸實,“這樣的災害,沒有您關心關懷,我們根本不敢想像能住到這樣寬敞漂亮的房子。我們非常感謝,還非常激動。我有些心裏話想説,但就是表達不出來。”
“人民至上,幫助受災群眾是黨和政府應該做的事。你們還有什麼要求和希望嗎?”總書記親切地問。
“沒啥要求。黨的政策好,我們家的生活沒啥問題。就是希望把生活過得更好,把家園建設得更美。”
王寶維的老伴查恩英也脫口而出:“共同努力!”
總書記回應道:“你們的希望也就是我們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幸福生活過得更好。”
重建家園的“加速度”,背後有千萬人的奮力托舉、負重前行。舉國的守望相助匯聚於此,中華民族的眾志成城彰顯於此。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習近平總書記看了當地“同時間賽跑”的救災短片,感觸良多。
8月23日,搶通了路、電、網三條“生命線”;
9月1日,受損學校全部開學;
9月15日,損毀田間路全部修復,保障了秋收作業;
10月26日,41戶鄉親喜遷新居;
……
總書記讚許道:“從抗災、救災到災後重建,一系列的工作開展得非常好,我感到欣慰。”
時時放心不下的,始終是人民。
戰洪水、防疫情、抗地震、化危機、應變局,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一次次的大戰大考,中華民族化危為機、浴火鍛造。
祝家溝村,就像中國萬千個鄉村,炊煙、林木、溪水,雞鳴狗吠,柴米油鹽,歲月靜好。村支書興奮地憧憬著:“開春的時候這裡有漫山遍野的梨花、杏花、桃花,可美了。我們還計劃發展鄉村旅遊,春季賞花、秋季摘果。到時候的日子肯定比災前還要紅火。”
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村頭,鄉親們都趕來了。靜謐的小山村熱鬧非凡,有的鄉親笑著笑著紅了眼眶。
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大家:“去年全國發生了不少自然災害,我相信所有受災地區的恢復重建都會有一個好的效果。我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群眾最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就是大家的強大依靠,一定會幫助大家克服困難、重建家園。”
總書記始終牽掛受災群眾,去年得知雲南鎮雄縣發生山體滑坡、海南和廣東等地遭受颱風災害、湖南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決口時,都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指揮部署抗災救災,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今年1月7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總書記又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開展人員搜救,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確保安全溫暖過冬。1月9日,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抗震救災工作,要求把工作做得更細一些,堅決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
多難興邦。復興征程上,總有各種可以預見或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也總有風雨無阻的前行、愈挫愈勇的跋涉。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説:
“我們是一個多災的國家,但我們有一個‘人定勝天’的精神。去年全國也發生了多起災害,水災、旱災、地震、颱風,我們經受住了各種挑戰和考驗。相信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繼續攻堅克難,新的一年,我們還會取得一個好成績。”
一片紅火,昭示信心
日程:23日上午,瀋陽大東副食品商場和大東區長安街道長安小區
瀋陽大東副食品商場歷史悠久。它起步于1829年的小東門菜行,見證戰火硝煙的風雲激蕩,歷經改革開放的風起雲湧。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讓原本熙攘的市場沸騰了。市民們追隨著總書記的腳步,熱烈的歡呼聲此起彼伏。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
麵食攤位,熱氣騰騰的包子出鍋。總書記聊的都是家常:“這個頭兒,吃一個就飽了吧!記得看過一本小説上一段描寫,‘最美好的日子,吃大餃子一口咬出個小牛犢來’。”
走到鍋包肉攤位,總書記問店主“生意好不好”。聽説“天天排大隊”,他笑著説道:“一個是煎炸的火候,一個是調料的分寸,太甜太酸不行,不甜不酸也不行。”
八旗手工腸的攤位也在排隊。問價格、看供應,習近平總書記囑咐道:“不能過節賣高價,但也要考慮成本和效益。”
見到拎著大包小包的市民,他問問“年貨置辦齊了沒有”;碰到戴著眼鏡的孩子,叮囑“加強戶外鍛鍊”;見到市場管理人員,強調“保障食品安全”。總書記和市民聊起“年夜飯怎麼吃”,親切地説:“東北的年夜飯,是不是都有酸菜白肉、小雞燉蘑菇?這些東北菜我也愛吃。”
幾個孩子雀躍著,給“習爺爺”送上糖果。習近平總書記笑著接下每人1顆糖:“你們的糖我收下,吃了你們的糖心裏很甜。你們是祖國的未來,希望你們的生活像糖果一樣甜甜美美。”
人間煙火處,年味漸濃時。市民們告訴總書記:“天天像過年一樣,一年四季什麼都不缺。”
習近平總書記回應道:“從飲食角度看確實如此,但過年更有喜慶氣氛。今天來到這裡,把過去的回憶都勾起來了。‘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是民生大事。老百姓過節過得開心,也預示著一年好的開端。”
社區,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安居樂業的晴雨錶。
瀋陽是座老城,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牽著城市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上一次來遼寧,也去實地看了社區改造。“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他長久的思考。
建成已有30多年,時光在大東區長安街道長安小區留下了斑駁痕跡。前兩年,小區的煤、水、電、熱,“裏子”、“面子”挨個兒改造,舊貌換新顏。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四世同堂的郎素蘭家中。沙發上,82歲的郎素蘭緊緊挨著總書記,説話間緊握著總書記的手。
問收入、説花銷,總書記關切著:“你們現在的生活還有什麼困難?”
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都有獲得感。“社區對我們這些老年人特別關照。”郎素蘭望向社區工作者,嘖嘖稱讚。
總書記講得深入淺出:“社區工作是千家萬戶的事。社區工作這個位置承上啟下,但得眼睛向下。‘上面千條線’也是為了人民,最終要落實到人民群眾身上,尤其要呵護好‘一老一小’。左鄰右舍對你們豎起大拇指是最好的評價。”
小區改造,匠心獨運。
老煙囪留住了工業城市的記憶,鍋爐房改造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成了網紅打卡地。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心,有的寫春聯、有的做絨線花,還有的唱念做打,好不熱鬧。
一位社區居民拿起剛寫好的春聯,給總書記展示了他的創作:“‘家睦鄰善多喜樂,國強民富長安寧’。‘多喜樂、長安寧’,正是您新年賀詞裏説的。”
一群孩子爭相向“習爺爺”介紹他們編的中國結:
“我編的是花生,希望萬事如意”“我做的是絲帶結,寓意是長壽、安康、幸福、喜樂”……
風禾盡起,向陽而生。春節裏有文脈綿延,華夏春秋生生不息。習近平總書記感慨:
“中國的這些傳統工藝,孩子們也都傳承下來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沉澱了多少美好,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我們要在全人類文明的視野中,傳承好、弘揚好中華文明。”
社區退休人員表演了笛子合奏曲《揚鞭催馬運糧忙》,旋律優美、餘音繞梁。
“家庭、國家都沉浸在祥和的氣氛中。幾千年形成的過節的文化傳統,是凝聚中華民族、中國人、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過好節,四海同春。”
“我特別喜歡孩子,看到他們我心裏就高興。中國式現代化要靠大家、靠年輕人,一代接一代,共同去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方沃土,見證歷史的耐心
日程:23日下午,本溪,鞍鋼集團所屬的本鋼板材冷軋總廠第三冷軋廠
東北全面振興正當時。
上次來遼寧考察,時隔不過兩年多。距離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也只有一年多時間。為何“東北來得比較多”?習近平總書記講得明晰:“我十分關心這裡的振興發展”。
産業振興是其中關鍵。
這裡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曾在共和國發展史上寫下輝煌一頁。然而,在改革開放大潮奔涌、東南沿海百舸爭流之際,東北的腳步卻慢了一些。
這片黑土地沉澱著陣痛之思,醞釀著涅槃之變。
上次到東北,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鋪展了高品質發展的萬千氣象。遼寧也緊抓機遇。國民經濟41個工業大類,遼寧就有40個,曾經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的上千個第一。
傳統産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
本溪,鞍鋼集團所屬的本鋼板材冷軋總廠第三冷軋廠,在探索。
斑駁的廠房,記載著崢嶸歲月的滄桑與拼搏。智慧化生産線,見證著企業重組之後的轉型升級。
這家百餘歲的企業,新建了“智慧大腦”集控中心。在這裡,螢幕動態更新,數據協同共用。總書記邊看螢幕,邊了解全廠數據資源集中帶來的深刻變革:
産量提高25%,能源消耗降低30%,勞動生産率提高65%,産品合格率提高10%以上。一子落,滿盤活。
再到車間。
過去,鋼卷在不同工序間挪移,靠的是人工打捆、拆捆。企業負責人指著生産線旁空置的簡易房:“過去那裏總有工人值守,現在數字賦能,不但人員優化、效率提升,也降低了作業風險。”
眼前的生産線,就是世界最寬幅的冷軋板生産線。習近平總書記邊走邊看。開卷、清洗、烘乾、軋製,機械手臂動作整齊劃一,智慧機器人精準靈巧。
國産化率有多高,技術還有哪些短板,産品市場前景怎麼樣……總書記問得細緻。
“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回望過去到東北考察,總書記始終把創新置於突出位置。車間陳列著一排産品,冷軋熱衝壓成型超高強度鋼、冷軋超深衝寬幅面板……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洋釘、洋火、洋車子”。幾十年,新中國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成為驅動全球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歷史的巨變,就在滄海一粟間。望著面前一位位勞動模範、青年技術骨幹、一線職工代表,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本鋼是我們國家的老企業,這些年煥發青春!你們在這裡工作,有自豪感。鋼鐵産業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基礎産業,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所在。要繼續努力,把短板補上,把結構調優,繼續為中國式現代化多作貢獻。”
24日上午的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會,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遼寧,“在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上勇於爭先”。強調的幾方面工作要求,打頭的就是“統籌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壯大,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總書記再一次講起在本鋼的所思所感:
“老企業同樣可以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切不可把傳統産業一概視為‘低端産業’、‘落後産業’一退了之,否則就可能導致新舊動能斷檔失速、加劇結構調整陣痛。”
轉型後的能耗數據,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越是發展任務重,越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看到全省88.5%的優良天氣比例,習近平總書記想起昔日遼寧瀋陽鐵西區那高煙囪林立而灰濛濛的天,“冬天嗆得人直咳嗽”。
本鋼過去也是如此。員工都不敢穿白鞋,光是上下班一來回鞋面就臟了。今非昔比。
理國如張瑟,從來都是弦弦相係、韻韻相疊。對遼寧的要求,無論是“聚精會神抓改革開放”,還是“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或者“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總的就是要好好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東北全面振興中充滿了磨礪,那是時間的角力,是精神的對壘,是人的跋涉。漫漫征途,要只爭朝夕,也要有歷史耐心。
“推動全面振興,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目光長遠。韌的綿亙,不僅要融入闖的勁頭、創的智慧,更要有穩紮穩打的底線、慎獨慎微的警醒。
彙報會上,今日遼寧的蘋果産業,讓總書記想到了遼沈戰役的一則紅色故事。當時,錦州鄉間的蘋果已經熟了,行軍路過的解放軍戰士雖饑渴難耐,卻一個都沒有摘。“毛主席説‘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總書記意味深長,“這樣的蘋果,我們現在也不能吃。”
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在遼寧講這個故事,上一次還是在遼沈戰役紀念館內。用鐵的紀律贏得民心,民心所向,大道無垠。
新春孕育新的希望。在希望的沃土上,有千家耕種、萬物生長,有千難萬險、千辛萬苦,卻是奮勇拼搏、風光無限。認準了路就堅定向前,一路生花,灼灼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