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堅持供需協同發力 高效暢通國民經濟迴圈
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運作的前提條件,是宏觀經濟調控的基本目標。在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煉我們黨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強調“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暢通國民經濟迴圈”。這是對新時代以來我們黨科學認識和把握供求矛盾運動關係的經驗總結,對於提高宏觀經濟調控水準、推動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供給和需求之間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動態過程,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個量的供給和需求加總後的總量概念。如果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就會導致經濟迴圈受阻,甚至可能引發經濟劇烈波動。高品質發展要求國民經濟迴圈高效暢通,而經濟迴圈暢通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供給和需求不僅要在總量和結構上平衡,而且要在動態上平衡。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經濟政策是以供給側為重點還是以需求側為重點,要依據一國宏觀經濟形勢作出抉擇。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係,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二者針對問題、作用機理、期限長短、政策工具等有所差異,但供給變革會創造需求、需求釋放會催生供給,最終都會統一到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在更高水準上動態平衡這個目標上。
當前,我國經濟運作面臨國內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外部需求受到國際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不平衡成為國民經濟迴圈暢通的最大制約。在這樣的背景下,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顯得尤為緊迫而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把握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著眼于暢通國民經濟迴圈,對2025年經濟工作作出了系統部署。暢通國民經濟迴圈,必須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動態平衡,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之舉,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態平衡。
要抓住供給側,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平衡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近年來,我國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推動傳統製造業向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領域轉型,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蓬勃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列為重點任務,強調“針對産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制約,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提出“開展‘人工智慧+’行動,培育未來産業”、“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等政策舉措。這些政策舉措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旨在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益,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産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品質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和激發新的需求。
要聚焦需求側,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之舉,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迴圈。我國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擁有廣闊內需市場和強大供給體系,有基礎有能力實現以內需為主導的國內大迴圈。擴大內需既關係經濟穩定,也關係經濟安全,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首要重點任務,強調“針對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更大力度支援‘兩重’項目”、“大力實施城市更新”等政策舉措。這些政策舉措既立足當下、又著眼長遠,必將有效激發內需潛能,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夯實做大國內大迴圈,更好帶動國內國際雙迴圈。
供給和需求是國民經濟運作的一體兩面。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要善於運用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這一規律性認識,堅持供需協同發力,高效暢通國民經濟迴圈,積極創造市場的蓬勃朝氣,經濟“穩”的基礎將不斷夯實,“進”的動能將持續激發,推動中國經濟在高品質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