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為大質量恆星起源提供新證據
中新社南京7月12日電 (記者 徐珊珊)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12日消息,科研人員利用高分辨毫米波等數據,為大質量恆星形成的爆發式吸積理論提供可靠的觀測證據,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大質量恆星起源問題的認識。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大質量恆星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天體物理學領域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其中,通過爆發式吸積活動形成的大質量恆星是近年的一個熱點話題。”紫金山天文臺南極天文與射電天文研究部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究團組碩士研究生周威表示,相關觀測數據展示了一種可能性,即小質量原恆星通過氣體吸積盤增長成為大質量原恆星,進而形成大質量恆星。
目前表現出爆發式吸積活動的大質量原恆星樣本很少,紫金山天文臺科研人員獨立發現的M17 MIR是首顆有重復爆發式吸積活動的大質量原恆星。
周威介紹,大質量恆星的爆發式吸積活動可以通過高速分子噴流結狀結構來推測其活動的發生時間與間隔,從而研究數百年前乃至數千年前發生的爆發式吸積活動,追溯大質量恆星的長期吸積歷史。
科研人員通過相關數據分析發現,過去400年發生過多次爆發式吸積活動,每次的持續時間大約為幾十年,這與氣體吸積盤的引力不穩定性以及碎裂模型相符合,對大質量恆星起源問題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M17 MIR作為寶貴的例證,為研究大質量恆星的動態形成過程提供了多方面的觀測證據。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展開相關研究和探索,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奧秘。”周威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