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懸崖上的村莊,兩位全國人大代表接力“探路”

2023-03-03 20:22: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成都3月3日電(記者吳光于 楊進)橫斷山脈東緣,綠松石般的大渡河蜿蜒在狹窄的隘谷間,北岸的絕壁上隱約可見一座村莊。白雲生處坐落著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黨支部書記鄭望春的家。

懸崖上的村莊,兩位全國人大代表接力“探路”

  2月14日拍攝的古路村。

  出發,從懸崖上的村莊到人民大會堂

  2月26日,鄭望春起了個大早,他輕輕關上院門,沿著一條窄窄的騾馬道疾步向山下走去。

  這條小路是通向山下的捷徑,他已走了20年。起初是沿著它出村上學、闖蕩世界,後來是沿著它走回家鄉,當起“村官”。這一次,他將沿著它出發,走向人民大會堂。

  10年前,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古路村上一任黨支部書記駱雲蓮也是沿著這條路出發,走向人民大會堂。她曾經在全國兩會上講起古路村的故事,也將來自北京的囑托一次次帶回村莊。

  2020年5月,鄭望春“接棒”駱雲蓮,當選為古路村新一任黨支部書記。今年,他又像當初的駱雲蓮那樣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望春,你到北京後一定要邀請大家來村里做客,看看我們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臨行前一晚,鄉親們對他千叮萬囑。

懸崖上的村莊,兩位全國人大代表接力“探路”

  2月14日拍攝的駱雲蓮(右)和鄭望春。

  圓夢,“天路”托起希望

  古路村曾叫“咕嚕村”,過去進出村得攀爬藤條和木棍編成的“天梯”,稍不留神就“咕嚕咕嚕”地掉下山去。20世紀60年代,建設成昆鐵路的工人們為了改善村民出行,將藤梯改建成鐵梯。

  駱雲蓮14歲時曾生過一場重病,在家硬扛了1個月後病情急轉直下。幾個村民輪流將她綁在背上,爬天梯,下懸崖,終于送到醫院救回一條命。

  2002年,村里打通了一條長約8公里、寬約1米的騾馬道,上下山安全了許多,但依然不便。從山腳去往村里最遠的駱雲蓮家,要走近5個小時。

懸崖上的村莊,兩位全國人大代表接力“探路”

  2月13日拍攝的古路村的騾馬道。

  修路一直是村民們的心願。但交通部門仔細測算後發現,修一條通村路,要花4600多萬元。

  “當時我們村只有100多戶人,我們都意識到投入這麼高的成本不現實。”當時還是村委會副主任的鄭望春說。

  修路,這個看似無解的問題,在與省里相關部門交流後,他們突然有了靈感——架一條投入相對少的索道,既解決了群眾出行,又保持了村莊的原始風貌。

  說幹就幹,設想很快變成現實——跨度750米的索道將過去要走三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縮短到3分多鐘就能跨越。

  2017年春天,駱雲蓮將還在試運行中的懸崖索道照片帶上了全國兩會。人們佩服基層智慧的同時,這座村莊也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接力,奮鬥沒有終點

  駱雲蓮說,她當全國人大代表的那5年,履職調研都是圍繞脫貧攻堅進行,如今“接棒”的鄭望春面對的則是鄉村振興的新徵程。

  過去10年,古路村種下了1200畝核桃、500畝花椒、500畝脆紅李,鄉親們的生活蒸蒸日上。2018年,村里摘掉了“貧困帽”。

  2018年國慶節,懸崖索道正式開通。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險峻的騾馬道、奇絕的自然風光總會吸引絡繹不絕的遊人“打卡”。

  村里陸續開了10多家農家樂,生意最好的“申大哥接待站”在過去5年里已經升級改造過兩次。這里既有古色古香的火塘,也有窗明幾凈的房間,水衝廁所、熱水淋浴、Wifi網絡一應俱全。

  “駱書記當年操心最多的是修路、脫貧、基礎設施建設,我現在抓的是鞏固提升、產業優化、農家樂提檔升級。”鄭望春說。

  在他們的“接力”中,古路村不斷探索發展的“新路”。

  去年,鄭望春帶領大家種下了40畝中藥材黃精。“這個東西好,野豬不啃,猴子不偷,價格也賣得高!”村民申其林說,今年大夥打算擴大種植面積。

  鄭望春還爭取來項目資金為村里修了旅遊棧道、懸崖觀景平臺。遊人更多了,一些農家樂一年收入超過20萬元。

  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後,鄭望春激動得好幾天睡不好。“身上擔子更重了,作為新代表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

懸崖上的村莊,兩位全國人大代表接力“探路”

  2月13日晚,駱雲蓮、鄭望春(右一、右二)與村民聊天。

  臨行前一夜,駱雲蓮和鄭望春又坐在火塘邊聊起古路村的未來。“既要大力發展,也要保護好這里的原始風貌。原汁原味的風貌是古路村的命脈,千萬不能丟。”兩代村支書默契一致。

  攝影:沈伯韓

  配音:尤祥宇(實習)

  鳴謝:漢源縣人大常委會、中共漢源縣委宣傳部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四川分社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