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互利合作是中歐經貿關係的務實選擇
董一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近期,歐洲政界人士紛紛以表態或實際舉措認可中歐經貿合作的重要意義和互利關係。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歐洲率先引領新風,率領龐大商業代表團開啟其任內的首次訪華之旅。朔爾茨也是中共二十大召開後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位訪華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他在署名文章中闡述了中國仍然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商貿夥伴,擲地有聲地駁斥了所謂的“中歐脫鉤論”。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撰文指出,中國是歐盟重要的經濟夥伴。
上述表態反映了歐方正在以更加理性和務實的態度看待中歐經貿關係,在某些國家和政客鼓噪所謂“脫鉤”“斷鏈”“築墻”“對抗”的狂吠聲中逐漸辨明瞭自身利益的落腳點。經過近50年的交往,中歐經貿關係早已在經濟全球化大勢中形成相互依賴、合作共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同時,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開放動力,以及中歐經濟優勢互補、利益嵌合的特點,使中歐經貿關係繼續保持穩中有進、持續發展的態勢,並且經受住了逆全球化暗流、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地緣政治動蕩等風高浪急的考驗。
2019年以來歐盟保持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地位,2022年以來中國也穩居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2020年和2021年中歐貿易總額分別增長4.4%和18.3%,2021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到8281億美元,創下新高。這樣的成績在疫情背景下顯得格外亮眼。2022年1-10月中歐雙邊貿易額已達7113億美元,同比增長6.3%。這些數據的背後反映了中歐相互合作是市場的選擇、時代的選擇和歷史的選擇。
與此同時,歐洲也通過切身的經濟代價體會了某些叫囂與中國對抗、脫鉤的國家,在地緣亂局中趁火打劫、割盟友韭菜、發戰爭惡財的醜惡嘴臉。在能源危機和地緣衝突交織的背景下,歐洲經濟在遇到困難同時,卻不時遭遇嘴上宣揚“同盟與團結”“重視盟友夥伴”的國家背刺。
美國通過在烏克蘭危機中點火澆油,加劇緊張局勢,並通過販賣安全焦慮和破壞歐俄能源關係,幫助本國化石能源産業收割戰爭紅利。今年以來,美國向歐洲國家出售的軍火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美國向歐盟出口的液化天然氣數量翻了一倍以上,以高於本土數倍的價格兜售。在貨幣金融領域,美聯儲單邊加息將通脹向歐洲等地輸出,並推動歐元兌美元匯率達到20年以來的低點,加劇了歐洲國家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壓力,貿易失衡持續加劇,金融資本不斷向美國逃離。
在産業方面,美國則趁火打劫,試圖通過能源杠桿誘導歐盟産業向美國遷移。在能源危機背景下,諸多歐洲製造業企業縮減本土産能並試圖向美國增加投資。同時《通脹削減法案》中大規模補貼美國及美加墨貿易協定國家生産的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産品,則是赤裸裸地對他國産品進行歧視,是拜登政府為奪取清潔能源全球産業領導權而啟動的單邊隱蔽貿易保護主義,極大動搖了世貿組織的非歧視原則,被歐洲政界和産業界視作清潔能源領域的重大挑戰,並引發産業轉移的傾向。
歐洲國家普遍對美國單邊利己、損害盟友利益的做法猛烈抨擊。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裏 佈雷頓表示,美國正在通過《通脹削減法案》為本國公司提供的投資激勵措施,將開始一場“補貼競賽”,歐盟對所謂“志同道合”夥伴的做法極其失望。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美國以高出本土3-4倍價格向歐洲出售液化天然氣實屬“雙重標準”。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指出,《通脹削減法案》可能會對歐洲工業造成重大衝擊,歐洲對此“不可接受”。
在此背景下,歐洲已經逐漸意識到未來的經濟關係單方面寄託于美國的不可靠性,拜登政府口頭上鼓吹重視盟友利益,而實質上卻高舉利己主義旗幟,進一步侵蝕歐洲經濟復蘇和穩定發展的基礎。
而中國則高舉國際開放合作的大旗。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習近平主席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時提出,“中國將推動各國各方共用中國大市場機遇”“推動各國各方共用制度型開放機遇”“推動各國各方共用深化國際合作機遇”。
近期,德國八家大型跨國企業首席執行官聯名撰文,強調堅信中國的增長潛力,重視中國經濟活力給德國和歐洲帶來的動力,並有助於解決全球共同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中歐經貿關係可以在對話、相互尊重、務實合作的基礎上迎來更大的發展。(責任編輯:樂水 安然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