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春天的故事|貴州仁懷:沉睡的林地資源正"醒"來
“咯,咯,咯……”清明時節,記者走進貴州省仁懷市喜頭鎮衛星村林下養殖基地,一群群毛色鮮艷的散養雞信步林下,雞鳴鳥叫此起彼伏。
“每個月有4000多元的穩定工資,對於像我這種上有老下有小、不方便外出打工的人來説,著實難得。”基地飼養員、衛星村村民陳鳳寬對當下的生活甚是滿意,“既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衛星村位於仁懷市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後,産業支撐不足,貧困發生率一度達到14%,但另一方面,該村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近60%。
如何破解“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的窘境?2017年,衛星村抓住貴州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機遇,引進龍頭企業,採取“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引導村民林下養雞,走出了一條靠山吃山的脫貧致富路。目前,該村林下示範養殖規模60余畝,養殖四個品種的雞近5000羽,去年合作社實現收益6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6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不僅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也推進了鄉村振興。
仁懷市地處赤水河中游,是我國遠近聞名的酒都,境內地形複雜,氣候的垂直差異十分明顯,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十分顯著。
另一方面,仁懷市以茅臺鎮為中心的河谷地區,聚集了貴州茅臺等眾多醬香型白酒企業,是世界醬香型白酒核心産區。白酒産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不允許當地大肆開山破土,群眾增收只能靠山吃山,在山上、林下想辦法、做文章。
近年來,仁懷市按照“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林地空間,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林)場”“支部+公司+基地+農戶”聯合經營等形式,大力發展“林禽、林畜、林藥、林旅”等林下産業,形成了種植養殖一體多樣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推動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換成金山銀山。
乘著林下經濟的東風,仁懷市蒼龍街道下壩村滿是松樹的山坡變成了石斛園,當地引進龍頭企業,與林農合作在樹上種植鐵皮石斛1500余畝,年産值超過300萬元。“過去因為政策的限制,樹木難以變現,林農管護的積極性、森林資源的品質都較低。”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恩海説,發展林下經濟讓“曾經沉睡的林地資源一下醒了過來”,群眾從中獲益,管護的積極性提高了,森林資源的品質也穩步提升,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進程中,仁懷市還探索出了市委“抓統籌協調”、林業部門“抓發展規劃”、財政部門“抓資金整合”、鄉鎮(街道)“抓項目建設”、經營主體“抓品牌培育”的工作思路,各部門協同作戰,齊心協力推動林下經濟高品質發展。
數據顯示:2021年,仁懷市林下經濟林地利用面積超過15萬畝,總産值達5.17億元。林下經濟正逐步成為該市鄉村振興的重點産業。去年仁懷市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著力擴規模、優品種、調結構、提品質、強品牌、拓市場,力爭到2025年和2030年,林下經濟的規模分別穩定在26萬畝和40萬畝,産業的專業化、精準化、系統化、市場化水準大幅提升。
“我市的林下經濟還剛剛起步,規模效益還不明顯,‘散、小、雜’的問題亟待破解。”仁懷市林業部門負責人表示,該市將著力延伸産業鏈,加強品牌培育,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努力把林下經濟打造成為繼白酒之後的又一招牌産業。 (經濟日報記者 吳秉澤 王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