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共和國功勳人物|國之重器,以命鑄之——記“八一勳章”獲得者、“英雄試飛員”李中華

2021-11-12 09:0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題:國之重器,以命鑄之——記“八一勳章”獲得者、“英雄試飛員”李中華

  新華社記者劉濟美、高玉嬌、郭中正

  安全飛行3150小時,駕駛和試飛過26種機型,創造國內試飛史上10多個極限課目第一,遭遇過的空中險情達數十次……從“英雄試飛員”到“八一勳章”獲得者,從軍34年,李中華選擇與“死神”對陣,用自己的航跡生動詮釋了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在李中華的櫃子里有兩樣他最珍視的東西:一個是習主席為他頒授的“八一勳章”,一個則是有所有殲-10試飛員簽名的飛機模型。

  “開最新型的戰機,做最驚險的動作,出最有分量的結論。”這是李中華選擇成為試飛員那天就給自己定下的目標,這也是對他20多年試飛生涯最全面的總結。

  1991年,李中華成為擔負中國新型戰機——殲-10飛機試飛任務的首批試飛員之一。“對國家投巨資研制的新型戰機,我們就是掉腦袋,也要把它飛成雄鷹。”在殲-10試飛期間,正是憑著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李中華創造了殲-10飛機最大飛行表速度、最大動升限、最大過載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時盤旋角度速度和最小飛行速度6項國內紀錄。在殲-10飛機試飛中,李中華65%的時間內飛的都是風險課目。而在他3150小時的飛行中,他曾20次空中歷險,其中5次經歷重大險情。

  2005年5月20日,李中華和戰友試飛的課目是“飛行員誘發振蕩”。試飛過程中,係統突然報警,霎時飛機向右側劇烈偏轉,由大側滑進入“倒扣”狀態。

  當時,飛機高度500米,飛行時速270公里,“倒扣”狀態下,飛機副翼鎖死,無法控制,在空中急速摔向地面。

  座艙內,李中華和戰友身體倒挂著,地面的麥田、公路等景物迎面撲來。在急速下墜過程中,李中華迅速關閉右側的計算機總電源開關,恢復了飛機應有的機械操縱,迅速將飛機翻轉過來。

  生死7秒,飛機恢復正常狀態時,距地面僅200多米!這一天是李中華離死神最近的一次。

  或許在很多人的眼里,試飛員的工作就是處理空中險情。但李中華認為,試飛員首先是科研人員,在駕駛艙里的最高職責是體驗航空器的真實性能,然後用最準確的操縱獲得工程人員所需要的試飛數據。

  那些年,李中華執著地探索著殲-10飛機的性能,幾次突破並提高了殲-10飛機的性能指標。試飛員在空中哪怕很小的突破,對身處地面的設計師和工程師來說,都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曾經有航空領域的專家這樣描述試飛員的“代差”:“第一代試飛員是勇氣型的,具有‘藍天拼刺刀’的勇敢;第二代試飛員是技術型的,試飛經驗非常豐富;第三代試飛員是科研型的,他們不僅是新型戰機的試飛者,也是設計研制的主要參與者。”

  李中華,就是這樣一名科研型試飛員的傑出代表。而現代戰機的試飛任務,也呼喚全新的專家型試飛員。

  1993年深秋,俄羅斯國家試飛員學校迎來了李中華和他的兩位戰友,在短短一年的學習時間里,李中華和兩位戰友就掌握了所有試飛理論和兩個機種、六個機型的駕駛技術,成為我國首批國際試飛員。

  在當時,李中華等人的學成歸來,也極大地推動了殲-10飛機以及其他新型戰機的試飛進程。他們不僅能試飛,而且能參與飛機的研制,他們採用了國際通用的庫伯·哈伯方法評定試飛等級,引入PIO敏感等級,把試飛戰機的飛行參數、戰技指標、性能做成圖表,繪制出試飛曲線……這一係列先進的試飛方法加速了我國新型戰機裝備部隊的速度。

  正是基于自己對試飛員職業的理解,2007年,李中華走上領導崗位後,親自帶出8名“科研型試飛員”,為高素質試飛員培養探索出了新路。

  人民空軍的裝備發展史,也是人民空軍發展壯大的生動寫照。20多年的試飛路,李中華卻只用兩句話概括:一句,是鐫刻在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試飛豐碑上的“試飛鋪就通天路”;還有一句,是中國試飛員忠誠踐行的“國之重器,以命鑄之”。

  在今年中國航展上,無偵-7與殲-16D、殲-10C和殲-20一起亮相,體現了空軍在三代裝備為主體、四代裝備為骨幹、信息體係為支撐的裝備體係建設及轉型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如今,人民空軍正按照“探索一代、研制一代、生產一代、裝備一代”的模式,加快發展適應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需要的信息化武器裝備。

  11月11日,人民空軍成立72周年。作為一名人民空軍老兵,李中華內心也無比激動:“‘搏擊長空心向黨,飛行萬里不迷航。’這是一代代空軍官兵始終踐行、永遠不變的忠誠品格。我願永遠用忠誠和生命守衛祖國空天安寧、守護人民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