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浙江:從資源小省到科技強省

2021-06-23 09:09: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浙江:從資源小省到科技強省

  ◎洪恒飛 本報記者 江 耘

  “十三五”期間,浙江省研發經費支出佔生産總值比重從2.32%提高到2.8%,高新技術企業從6437家增加到22176家,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五位、省區第三位,創新型省份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實現了“到2020年成為創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強省”戰略目標。

  首次自主研發系列經導管人工瓣膜,填補我國在心臟瓣膜病治療領域的空白;首次實現國産嵌入式CPU10億顆以上大規模産業化;在世界範圍內率先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空間結構……6月15日,在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批“首創性”成果榮膺諸多獎項,展現了“科技自立自強”的浙江力量。

  百年之前,中國共産黨在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上正式成立。回首百年光輝路,創新激蕩錢江潮。百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浙江堅持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曾經的資源小省已躍升為科技強省:從1996年首創市縣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到在全國率先建成網上技術市場並向3.0版迭代;從啟動實施“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到建成六大省實驗室;從多個區縣探索“星期天工程師”制度,到如今全省打造“産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浙江省研發經費支出佔生産總值的比重從2.32%提高到2.8%,高新技術企業從6437家增加到22176家,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五位、省區第三位,創新型省份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實現了“到2020年成為創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強省”戰略目標。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佈,“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被擺在重要位置。

  “浙江正在大力推進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和數字化改革,這是示範區建設的核心動力。”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表示,浙江將以科技創新和數字變革催生新的發展動能,推動生産力和生産關係深刻變革,推動社會結構、制度規則的系統重塑,高效協同、聯動解決社會問題、推動共同富裕。

  突破體制壁壘,科研成果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

  “對我們寄出的樣品進行檢測評估後,荷蘭帝斯曼(DSM)發現品質和成本全面優於他們的産品,隨即來信説願意洽談合作事項。”談起自己參與的、與國際巨頭合作轉化25-OH維生素D3科技成果的趣事,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教授金燦倍感自豪。

  他介紹,2006年至2019年,他的科研成果以專有技術作價700萬元,自己與浙江花園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該産品未來5年全球市場佔有率預計可達到40%以上,年銷售額超10億元。”金燦説。

  早在1999年,浙江省就在全國率先頒布《浙江省鼓勵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若干規定》,允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辦企業,轉化職務成果。2017年,《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經修訂後,對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比例下限從上位法的50%提高到70%,並且首次明確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獎勵制度。

  “改革開放至今,浙江圍繞科技管理、收益分配激勵、産業與民生、成果交易市場化科技推進等六大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在2002年成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開創了當時國內技術交易的先河,迄今累計完成技術交易272073項,金額647.11億元。

  浙江省通過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使得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領銜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成果得以造福民生。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總書記強調,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於做‘減法’。”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2019年6月,浙江省科技廳出臺《省科技廳為基層減負的八條舉措》,將處理資訊變更申請等事項的時間定為不超過5個工作日。縮減材料填報、下放科研人員具體許可權、推行辦事預約……科研道路上的阻礙被逐步清理,科技工作者可以更心無旁騖地搞科研。

  啟動強勁引擎,“三大科創高地”劍指世界一流

  由於歷史原因,浙江省曾一度缺少大院大所,為彌補浙江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這一短板,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推動引進了浙江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開創浙江“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的先河。

  隨著大院名校的持續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平臺沿著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紹興科創大走廊等集聚分佈。其中,全省90%以上的重大創新平臺集聚在“網際網路+”、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浙江時強調,浙江要“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同年11月,浙江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確定了打造“重要窗口”的“十三項戰略抓手”。其中,著力建設三大科創高地位列第一項。

  “作為浙江構建全域創新體系、提升創新效能的重要一環,省實驗室的建設,將為浙江打造世界級科創高地提供堅實保障。”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依託寧波材料所、溫州醫科大學建設的甬江實驗室、甌江實驗室不久前揭牌成立,加之運作近一年的之江、良渚、湖畔、西湖4家省實驗室,6家浙江省實驗室集結到位,研究領域對三大科創高地形成全覆蓋。

  數月前,之江實驗室基於光動量效應的量子精密測量大科學裝置完成了里程碑節點成果驗收。該項目團隊負責人胡慧珠教授説,立項不到2年,團隊連續攻克了高真空光阱穩定懸浮等關鍵技術難題。該裝置的最終目標是突破多種物理量測量的理論極限,確立量子傳感領域的“中國精度”。

  “浙江要通過省實驗室建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浙江將從解決“卡脖子”和進口替代問題著手,每年實施400項以上重大攻關項目,其中80%以上佈局到三大科創高地,同時繼續謀劃推進農業、海洋、航空、能源等領域的省實驗室,預計到2025年建成10家省實驗室、2個大科學裝置、150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促進要素融合,構建“十聯動”創新創業生態

  從1969年由幾位農民集資4000元成立人民公社農機修理廠;到改革開放初期,主動向政府申請4個大學生赴企學習的名額,並支付每人6000元的酬勞;再到如今斥鉅資打造創新聚能城,建設包含國際金融科技社區、研究院等重點項目的創新平臺……位於錢塘江畔的萬向集團,是杭州蕭山區創新求變的縮影。

  值得注意的是,蕭山雖缺少本土高校院所,但城市化進程迅速、製造業基礎紮實,企業家勇於拼搏、民間資本雄厚,創新驅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需求旺盛。聚焦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産學研深度融合,被視為當地創新發展的方向。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産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將産業、學術界、科研、成果轉化、金融、人才、政策、仲介、環境、服務等10方面因素融合,打造一個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同年12月, 浙江省出臺“科技新政50條”,要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十聯動”創新聯合體。

  截至今年3月,全省共建設産業創新服務綜合體304家,其中省級138家,有效整合分散的創新服務資源,已覆蓋全省11個地市和80個縣(市、區),基本實現傳統塊狀經濟和現代産業集群“兩個全覆蓋”。

  “6月初,蕭山正式發佈了創新策源、産業造峰、主體倍增、平臺聚能、人才聚變及生態蝶變六大專項行動。” 蕭山區副區長倪世英介紹,當地要為此強化空間、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預計5年內將投入300億元。

  從創造産學研合作的“德清模式”到小縣大科技的縣域創新“新昌模式”,通過要素融合“攥指成拳”,注重資源統籌、成果産出、融合轉化和效應整合,越來越成為浙江各區域的創新邏輯。

  百年前,中國共産黨從浙江南湖紅船上啟航,將革命火種撒向全國。百年滄桑,華夏兒女上下一心砥礪前行,中國夢想正照亮神州大地。浙江,再一次擔起歷史重任,以科技創新為牽引,為全國實現共同富裕先行探路。

  “奮進‘十四五’,必須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浙江省省長鄭柵潔表示,浙江要加快高水準創新型省份建設,為率先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提供強大支撐,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浙江力量。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