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日報網評】清明時節:緬懷先烈,血脈凝聚

2021-04-05 11:21:00
來源:作者: 陳新光 中國日報網
字號

  寄託哀思,療愈創傷

  清明拜祭、慎終追遠、緬懷故人、寄託哀思是中華傳統文化,據記載,我國傳統的清明掃墓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每年的這個特定的時間(清明或者週年祭日),去特定的地點(墓地),聚集特定的人(親人們),做特定的事兒(掃墓、祭拜),花上時間和精力,是一种家文化的精神傳承,能喚起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拂去墓碑上的塵埃,摘除四週的雜草,重溫長輩的教誨,這本就是一次心靈的凈化、靈魂的昇華。

  每年清明節的祭掃儀式,是一種有規律性的看望,也是一種和已經逝去的親人在情感上的聯結方式。清明節作為表達悲痛的一種特別方式,它將思念、憂傷、哀怨等種種情緒限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盡情宣泄,使正常的哀傷憂愁幫助我們回憶和記住往昔的美好,更能撫慰我們的心靈。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12月,國務院正式把清明節定為法定節假日。從2008年起清明節開始放假,現已成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崇尚英雄,緬懷英烈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家國一體的文化體系,清明節掃墓也好、祭祖也罷,都是和祖先隔著時空來一次對話,從祖先那裏找到自己的根,回到自己的源頭。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魯迅先生曾説過: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民族精神,正是這些英烈的傳遞下才能夠生生不息。

  2008年5月12日,也是我國四川發生“汶川大地震”後的第四天,原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公開建議,以5月19日為全國哀悼日。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于2020年4月4日舉行了全國性哀悼活動。2004年,原全國政協委員、吉安市政協副主席、井岡山大學副校長王伴青向全國政協大會遞交提案,建議將每年清明定為“革命烈士節”。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關於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中國烈士紀念日,並規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自2014年起,每年的9月3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

  血脈凝聚,砥礪前進

  對每一個普通人來説,清明節祭奠逝去的親人是接受一種孝親感恩的倫理熏陶。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不僅祭奠先人更是哀悼那些為了國家、社會付出生命的烈士、英雄。紀念他們所付出的犧牲,銘記他們做出的貢獻!我們要從逝去的親人、戰友、同事那裏汲取力量,讓逝者安息,讓生者珍惜。重溫祖宗的榮耀,重溫英雄的光輝,再來一次戰鬥力的錘鍊,再來一次血脈的凝聚。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説,清明節祭祀英雄烈士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文化鍛造。

  恰逢中國共産黨百年誕辰,註定今年這個清明節有了非同一般的意義。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在衛國戍邊的一線,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解放軍官兵在中印邊境為捍衛祖國壯烈犧牲,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記一等功。在2020年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工作中,全國就有315名民警、165名輔警因公犧牲,用鮮血和生命闡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在脫貧攻堅鬥爭中,1800多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生動詮釋了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其付出和貢獻彪炳史冊。當前,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要從英烈的功勳裏,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我們生於盛世之中更應時時謹記,如今的美好的日子是無數英烈用鮮血換來的。令我們欣慰的是新時代的各族兒女正接過先輩手中的接力棒,在和平的年代前赴後繼,繼續奉獻,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披堅執銳、砥礪前進、勇立新功。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陳新光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