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沙塵暴來襲 全球幹旱生態係統研究有了路線圖

2021-03-30 09:11: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沙塵暴來襲 全球幹旱生態係統研究有了路線圖

  “近期,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發生的大范圍沙塵暴起源于幹旱區,全球幹旱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然而,幹旱生態係統的研究基礎較為薄弱,對幹旱區開展係統全面的監測、評估與管理正當其時。”

  3月29日,在全球幹旱生態係統國際大科學計劃(Global-DEP)項目成果發布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強調了開展幹旱生態係統研究的重要意義,並代表研究團隊發布了《全球幹旱生態係統科學計劃》中文版,報告了全球幹旱生態係統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目標、任務和路線圖。

  幹旱區佔到地球陸地面積的41%,支撐著全球約40%的人口,擁有全球約1/3的生物多樣性熱點,為28%的瀕危物種提供了棲息地。幹旱區的生態係統類型主要包括稀疏草原、灌叢、草地和荒漠等,由于缺水而受到較強的水分脅迫,幹旱生態係統非常脆弱,對極端氣候事件和人類活動幹擾極為敏感,給當地經濟發展和生計的可持續性帶來很多挑戰。

  “從社會—生態係統的角度來看,幹旱區常見的缺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環境問題,與減貧、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等社會經濟問題存在密切聯係。”傅伯傑強調。

  在中國科學院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專項的支持下,我國學者牽頭發起了全球幹旱生態係統國際大科學計劃。該大科學計劃旨在推動全球有關幹旱社會—生態係統的協作研究,集中全球研究人員、從業者和決策者的智慧,制定一個為幹旱生態係統管理和可持續生計提供支持的科學計劃,並制定一個為項目實施尋求資金的行動計劃。

  “經過3年多的研究和實地調研,我們率先制定了全球幹旱生態係統科學計劃的總體目標、研究主題、重點問題以及組織架構,為全球幹旱區的研究與管理提供長期路線圖和合作平臺。”傅伯傑說。

  目前,國內外科學家已合作開展了前期研究,初步制定了全球幹旱區觀測與研究的基本變量,針對各地幹旱區生態保護和社會發展的典型問題開展了案例研究,如中國黃土高原的植被恢復、美國中部大平原的緊急幹旱事件、非洲薩赫勒地區的自然資源管理、地中海地區的植被動態等,提出了在不同尺度上加強幹旱區社會—生態係統治理的思路和對策。

  傅伯傑表示,全球幹旱生態係統國際大科學計劃未來將通過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等合作渠道,在全球不同幹旱地區開展更深入的科學研究與政策對話,建立比較完整的幹旱區科學數據庫與管理案例庫,為全球科研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地方民眾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為在全球幹旱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日報北京3月29日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