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千山萬水,從沒有忘卻來時的路”
【代表通道】
“走過千山萬水,從沒有忘卻來時的路”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側記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閆匯芳
3月5日,北京梅地亞中心,三塊大屏靜靜矗立。全國人大代表和記者透過螢幕,互動交談。
這是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七位代表走上通道,暢談一年來的履職體會。
“站在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上,好花正紅。”貴州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查艷代表道出了代表們共同的心聲。
從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傳承中堅定文化自信
一艘紅船,連著黨的歷史,也承載著民族的未來。
袁晶代表是浙江省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每天見證著南湖旁黨的奮鬥足跡。這次她帶來了一位老人的故事。2019年9月,在紅船旁,一位老人久久佇立。老人告訴袁晶代表,他參加過解放戰爭,是一名老黨員。這幾年,他一直想來南湖看看黨的起點,看看紅船,再接受一次黨的教育,這次終於如願以償。當天老人執意離開輪椅,拄著拐杖走。他説,那時候入黨,拋頭顱灑熱血,是為新中國而奮鬥,現在的黨員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這位老共産黨員走過了千山萬水,卻從來沒有忘卻來時的路,生動地詮釋了一名共産黨員對黨的赤子之心。”袁晶代表深受感動。
近5年來共有892萬人次走進南湖革命紀念館參觀,他們從黨史中重溫永不忘卻的初心,感悟歷久彌新的精神。
敦煌文化是世界藝術寶庫。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敦煌研究院,並就如何傳承和弘揚敦煌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來自敦煌研究院的蘇伯民代表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提問時回答,我們牢記囑託,更加不遺餘力地投入到敦煌文物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中。
“我們聚焦土遺址、古代壁畫和文物數字化等方面的技術瓶頸,積極申報承擔了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與多家機構展開聯合攻關。正在籌備啟動敦煌文化價值體系及敦煌與絲綢之路系列研究課題,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絲綢之路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蘇伯民代表説,“我們運用AR和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莫高窟遺址區智慧導覽和‘窟內文物窟外看’,並通過雲展覽、融媒體傳播等多種方式,不斷創新敦煌文化的傳播途徑和弘揚模式。”
“始終腳踩泥土,繼續奮戰鄉村振興”
郭艷玲代表是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草原站的一名農業技術人員。“過去馬鈴薯種子論斤賣,一畝地收入幾百元。現在我們通過芽苗組培,生産出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論粒賣,一畝地收入兩萬多元。”郭艷玲代表初步統計,全市一年可以生産原原種5億多粒,年收入可達到1.5億元。小馬鈴薯成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
“我將和全國農業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終腳踩泥土,繼續奮戰鄉村振興,力爭讓農牧民用更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郭艷玲代表許諾。
孔慶菊代表來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這裡環境優美,但生活相對貧困。孔慶菊代表是門源縣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多年前,她班上的一位學生,本來積極上進,突然間成績下滑,上課心不在焉,下課獨自發呆。孔慶菊代表就找他談心,可他什麼也不説,只是抹眼淚。後來,他説不想上學了。
孔慶菊代表馬上到他家了解情況。原來,孩子的父親病逝,欠了外債,母親又沒有工作,還要供養三個孩子上學,實在撐不下去了。在孔慶菊代表的呼籲下,兄妹三人在享受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的同時,還受到社會公益組織資助,終於把這個孩子留在了學校。
2018年以來,門源縣已勸返失輟學學生125名,落實一系列扶貧政策,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青海構建了15年教育資助體系,各項扶貧政策落實落地,貧困學生的教育資助實現全覆蓋。
“我們堅持把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今後,我們將繼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孔慶菊代表説。
貴州有句俗語,地無三尺平。面對莽莽大山,怎樣為百姓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這是查艷代表一直思考的問題。隨著脫貧攻堅戰的節節勝利,貴州率先建立了山地緊急醫學救援體系,針對重大自然災害、緊急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提供緊急救援保障。
去年夏天,有位駐地專家被毒蛇咬傷,突發急性肝腎功能損傷和溶血。查艷代表團隊立即啟用救援直升機,迅速到達基地,一邊在飛機上對專家進行救治,一邊以最快速度到達三甲綜合醫院。通過多學科治療,專家很快痊癒。重返工作崗位時,他感慨地説:“沒想到你們與死神的較量也有‘FAST’速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的醫療服務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無論是剛才提到的山地緊急醫學救援體系,還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核酸檢測、疫苗接種,都為打好抗疫、戰貧兩場戰役提供了有力保障,讓廣大群眾獲得了滿滿的幸福感和踏實的獲得感。”查艷代表説。
讓英雄的精神激蕩起奮進的力量
飲水思源,英雄的精神如細水一樣流淌。
余海龍代表是空降兵某營政治教導員,他所在的部隊是特級英雄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在祖國危難的時刻,他們從未缺席。
“我現在還清晰記得,去年在抗洪現場,一名戰士向衛生員要了好幾支藿香正氣水,衛生員問他為什麼一下子要這麼多?他回答,天氣太熱,怕扛不住,多喝幾瓶就能多堅持一會兒。”説到這裡,余海龍代表加重了語氣,“這名戰士才18歲,已經懂得軍人的使命和擔當。”
如今,已走過70年的空降兵,正以加速跑、正青春的面貌在新時代衝鋒,傳承黃繼光精神,加快換羽騰飛的實戰轉型,戰鬥力水準持續提升。
“我們牢記初心使命,提升打贏能力,時刻準備為祖國和人民去戰鬥,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余海龍代表的話鏗鏘有力。
英雄的身影無處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英塔木鎮托萬克溫村黨支部書記木沙江 努爾墩代表身邊就曾有一位——拉齊尼 巴依卡。拉齊尼是一位護邊員,也是全國人大代表,為救一個孩子,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今年1月4日,在新疆喀什大學,木沙江代表和拉齊尼路過校園人工湖時遇到孩子落水。救人時冰面突然坍塌,拉齊尼不慎掉入湖中,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用盡全力,艱難地把孩子托上頭頂,一直喊:“快救孩子!”當拉齊尼遺體被找到時,他依然保持托舉孩子的姿勢。
“全國兩會開幕了,但拉齊尼再也不能來了。”此時此刻,木沙江代表特別想對拉齊尼説,“好兄弟,你沒有實現的願望,我們一定幫你完成。我們相信,帕米爾雄鷹永遠翱翔在祖國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