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跟著總書記長見識|內蒙古草原上的兩段歷史佳話

2021-03-06 08:37:00
來源:新華視點
字號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提到了“齊心協力建包鋼”和“三千孤兒入內蒙”兩段歷史佳話。這裡面,蘊含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回顧。

  包鋼,是新中國首批建設的三大鋼鐵企業之一。

  1959年10月15日,在包鋼一號高爐前面廣場上,舉行了出鐵剪綵典禮大會。新華社記者李基祿、陸軻攝

  在這裡,流出第一爐鐵水,結束了草原上寸鐵不産的歷史。然而,包鋼建設之初困難重重,隱含著一段齊心協力的光輝歲月。

  1958年,包鋼正處於大規模建設時期,人們熱切期望的一號高爐建設卻遇到了設備和建設材料供應不足的難題。

  黨中央很重視包鋼建設,提出“要想辦法為包鋼解決困難”。全國上下,各地區、各企業、各部門積極行動,掀起一場全國支援包鋼的熱潮。

  平均每天有10多個車皮的設備和材料從全國各地運到包鋼。這些材料和設備來自22個省55個市300多個企業。

  鞍鋼除發運鋼材外,還支援幹部、工人7000多人,鞍鋼老英雄、全國勞動模範孟泰帶著幾名技師也來到包鋼支援建設,協助解決技術難題。

  這是孟泰(左)和包鋼副經理李超一起研究烘爐出鐵的問題。新華社記者陸軻攝(1959年9月22日發)

  瀋陽、唐山、合肥、大連等地的企業日夜趕制設備;北京軍區、空軍和民航派出汽車和飛機,為包鋼運送物資和設備。

  包鋼在全國各地大力支援下,加快建設速度。規模巨大的包鋼焦化廠第一座煉焦爐就要提前投入生産。圖為已竣工的化學回收系統一角。新華社記者陸軻攝(1959年3月31日發)

  中央、自治區、包頭市先後派出文藝團體到包鋼建設工地慰問演出,鼓舞士氣。一時間,包鋼建設工地人歡馬叫,機器轟鳴,塔吊伸出巨臂,托起高爐節節上升。

  英雄的包鋼建設者們,沒有辜負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期望,團結一致戰勝了許多困難,終於使一號高爐提前一年建成投産。

  包鋼大力支援京九建設,1993年10月産重軌3.5萬噸,創投産以來最高紀錄。這是即將運往京九工地的重軌。新華社記者楊慎和攝(1993年11月2日發)

  從産出第一爐鐵水,到年産1500萬噸鋼材,包鋼見證了共和國建設、民族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60多年來,包鋼經歷了發展的跌宕起伏,與國企改革同頻共振,不斷開啟“斷舍離”,按下加速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包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技術、産品提檔升級、轉換發展動能,衝破重重困難向高品質發展邁進,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這是2015年12月7日拍攝的內蒙古包鋼集團軌梁廠生産線。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蘇、浙江等地陷入困難,育嬰堂的米糧眼看就要見底,政府收養的幾千個孩子怎麼辦?

  黨和政府決定,把這些“國家的孩子”送到草原。

  消息像風一樣迅速傳遍草原。年邁的額吉(蒙古語意為媽媽)、中年婦女、新婚夫婦,有的騎著馬,有的趕著勒勒車,有的步行幾百里,爭先恐後收養這些孤兒。有的夫婦沒有領到孩子,委屈得流下了淚水。

  1961年,在哈音哈爾瓦公社衛生院當護理員的張鳳仙,和在畜牧場工作的丈夫道爾吉商量,收養了6個孩子。小鳥歸巢,孩子們終於有了一個家。

  這是“草原母親”張鳳仙夫婦和她收養的6個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9歲的少女都貴瑪被招進四子王旗保健站,負責28個孩子的生活。做飯、洗衣、煮牛奶、教語言、和孩子們一起玩、哄孩子們入睡……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烏蘭希熱嘎查,都貴瑪(中)和女兒查幹朝魯(左)在她們居住的蒙古包前合影(都貴瑪提供);下圖為:2018年,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烏蘭花鎮,76歲的都貴瑪(右)和女兒查幹朝魯(左)在自家樓下合影。新華社記者鄒予攝

  草原上的額吉們都悉心地照料這些“國家的孩子”,苦心教育他們長大成人。原本相隔千里,沒有血緣關係,如今卻骨肉相連、生死相依。三千漢族孤兒與蒙古族母親之間,演繹了一個超越地域、血緣、民族的人間佳話。

  這是內蒙古巴音策勒牧業社的保育員和幼兒們玩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張鳳仙的6個孩子個個有出息,巴特爾考進了南京氣象學院,黃志剛在旗物資局當採購員,黨玉寶參了軍,毛世勇也入了伍,其木格當了郵電局話務員,高娃考進了南開大學。

  都貴瑪撫育了28個孩子,每養壯或養大一個,就被領養家庭接走一個,她經歷了28次痛苦的離別。現在,她成了最富有的人——孩子們成家立業都有了後代,她生活在一個上百人、多民族的大家庭。

  2017年5月10日,“草原母親”都貴瑪(右)和她撫養過的斯日巴勒在一起翻看照片。新華社記者任軍川攝

  在包鋼的困難時期,神州大地同心聚力,全國支援包鋼建設、幫助內蒙古;在面對自然災害的困難時,內蒙古的牧民群眾奉獻愛與擔當,用自己的奶水把“國家的孩子”撫養成人。

  草原上這兩段歷史佳話,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