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産業生態建設為戰略路徑 實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新一輪科技革命將人類社會帶進數字時代,數字經濟成為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我國能否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交叉融合形成的新技術群落廣泛運用、多領域融合滲透,使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數字經濟與經濟社會、生産生活呈現全面融合的發展態勢。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36.2%,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7.7%。其中,數字産業化增加值規模達7.1萬億元,佔GDP比重7.2%;産業數字化增加值規模為28.8萬億元,佔GDP比重29.0%。我國數字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優勢,在規模上也走在世界前列。不過,目前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更多集中于技術層面和局部領域,更多依賴數字技術的應用以及消費市場的規模優勢,而在産業層面和數字經濟本質功能層面觸及不深,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的巨大潛能和效率還遠沒有釋放出來。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僅取決於技術的提高、基礎設施的完善,更為重要的是深化産業組織和經濟結構層面的數字化創新發展。從各國數字化戰略和發展路徑看,側重於技術、産品層面的戰略佈局較多,而在産業和經濟結構層面的數字化發展模式創新並不成熟。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戰略路徑應放在産業融合的基礎和産業生態的建設上,從産業創新層面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以培育産業生態
為核心抓手
數字經濟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數據為核心生産要素,以全社會、全産業、全要素為坐標,以人的需求為導向,以開放、共用、連結、協同、融合為組織方式的全新的資源配置與價值創造模式。當下,對數字經濟的認識和實踐大都集中在數字技術及其應用層面。數字技術及其應用是提高經濟效益、效能的重要基礎和手段,這只是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提高局部的效率和效能。而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本質功能在於,通過實體經濟數字化變革帶來全社會、全産業、全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價值創造模式的改進,以實現經濟整體效能的放大和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因此,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放大坐標,從全社會、全産業、全要素的角度,從資源配置方式和價值創造模式層面,謀劃融合發展的策略和路徑。産業是經濟的核心,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必須落腳在産業的深度融合上,把重點放在提升産業層面的經濟功能上。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給産業發展邏輯、産業組織方式以及産業發展形態都帶來結構性、顛覆性變化,使産業由原來的上下游、産供銷的線性關係向立體、多維的網路化、生態化方向發展。産業生態化發展是經濟融合發展的主流趨勢,培育産業生態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核心路徑,也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實踐抓手。
推動産業生態化發展需要圍繞發揮數據作為核心生産要素的作用,破解經濟融合發展的底層問題,解決數據資産屬性和數字標準問題;需要追溯産業融合發展的根源,重新定義産業,構建新的産業標準和産業體系;需要突破現有部門分割、行業分割、産業分割、政策分割的體制約束。培育産業生態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根本之舉,也是一項長期、複雜而迫切的工作。
以人的需求
為邏輯起點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需要在理論上找到融合的契合點。一切經濟活動的落腳點都是為“人”服務,無論實體經濟還是數字經濟,其發展的根本邏輯都是滿足“人”的需要,為“人”創造價值。數字經濟也正是從改變需求方式開始。在數字時代,人的需求被數字化了,這就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找到了結合點。人是社會的終極需求者,人的資訊最容易抓取,人的需求最便於數據化表達,而且人的資訊與産業直接關聯。所以,從人的需求出發,重新定義産品和服務,重新定義産業,就能從底層打通産業之間的聯繫,為産業數字化、融合化發展奠定基礎;從人的需求端來定義數字標準,就能逐步解決數據介面和標準千差萬別的問題,找到破解數據孤島和壁壘的突破口。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從需求端出發整合消費資訊,以個人資訊為基礎統合數據標準,構建數據結構,打通全社會數據流通、交換的基礎,為産業融合發展奠定數據共用基礎,為産業數據流動提供數據標準。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和分類的初始標準,重新定義産業,重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産業基礎、産業標準和産業體系。建議由有關部門牽頭開展專題研究,加快構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産業標準和産業體系,佔據數字經濟時代産業標準的話語權。
以項目數據化
為突破口
傳統企業的強邊界與數字經濟的開放性、生態化發展相矛盾,而數字經濟發展要求企業打開邊界,融入産業生態和社會生態。但企業自身的數字化改造無法幫助企業突破邊界,融入産業生態,還會使企業形成更強的邊界。實踐表明,項目是企業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項目的高效發展,需要項目與項目在流量、內容、場景等要素上的連結和協同,這是項目數據化的基礎。以項目為突破口,將項目結構化、數據化,就能建立起項目與産業的關聯,從而將企業納入到外部的産業生態中。當企業廣泛地通過項目結構化與外界建立多維關聯時,也推動了自身産業生態的成長,實現企業數據和産業數據的共用。産業生態又會從外部對企業構成衝擊,進而推動企業生態重構,最終促使企業數字化重構和産業數字化重構良性互動。
建議建立産業資訊數據庫,搭建産業大數據平臺,研發産業項目資訊結構和標準。以産業項目為切入點,以産業項目的用戶為對象,以全國各類園區、開發區為載體,特別是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按照産業項目的用戶需求進行用戶資訊的歸集、統合、分類和結構化處理,建立産業資訊溯源、錄入、登記、報送、整合、分類系統,建立産業資訊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搭建産業大數據平臺,為産業生態化發展提供基礎。在園區規劃中單列産業項目數字化標準試點內容,以發改委重點培育和支援的産業以及産業項目為抓手,開展産業項目、産業數據標準化試點,探索、提煉數據標準和依據。以服務業項目為先期試點,探索建立項目數字化標準及融合産業的分類標準。
以産業生態化
構建發展路徑
在項目數據化的基礎上,推動産業生態化發展的演進路徑。一是項目協同化。項目以用戶為導向進行數據化,項目與項目通過用戶共用、流量共用、場景共用、數據共用實現協同,以此突破企業邊界,實現企業數字化和産業數字化的融合。二是企業平臺化。推動企業向平臺化轉型,更多發揮賦能型孵化器、加速器的作用,以數據作為核心要素為各項目賦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價值創造。企業成為賦能平臺後,將推動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從競爭關係轉變為相互連接、相互賦能的競合關係,通過不斷裂變,放大經濟效能。三是産業生態化和經濟主體的融合化。隨著企業平臺屬性的增強,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連結性將顯著增加,企業平臺和企業平臺之間也會形成不同的平臺生態鏈。以此拓展,産業之間的連結也會加強,相互打通,形成不同類別的産業生態圈;産業生態的不斷發展,又進一步推動各類經濟主體(企業、城鎮、科研機構等)不斷融合,從而推動經濟向生態化、融合化發展。
培育産業生態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核心路徑,平臺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因此建議,從産業層面加大對平臺型産業創新組織的支援力度,支援産業孵化器、産業加速器、産業網際網路等載體建設,支援産業創新共同體、産業生態等創新性組織發展。在工商登記註冊、稅收等方面給予新型産業組織便利。在支援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中,在優化營商環境的系列措施中,重點對創新性組織形態予以幫助、支援,提供切實的經濟鼓勵和政策支援。
附注:
按照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的核算框架,數字經濟增加值包括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兩個部分。數字産業化是指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産品生産,主要包括電子資訊製造業、資訊通信業、網際網路行業和軟體行業的增加值。産業數字化是指數字技術與其他産業融合應用,也就是國民經濟其他非數字産業部門使用數字技術和數字産品帶來的産出增加值和效率提升。(經濟日報 葛紅玲 楊樂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