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三明實踐"主題採訪活動綜述:撲下身子 講好三明故事

2020-12-15 18:22: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這是福建三明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11月23日,由中宣部組織的“三明實踐”主題採訪活動在三明市正式啟動。

  在隨後5天的集中採訪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全國19家媒體的180多名記者,圍繞“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和黨的建設等主題,走村入戶,深入車間、社區、學校,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立體呈現三明牢記囑託,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的生動實踐。

一場生動的實踐   探秘“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

  探尋紅土地發展背後的故事,是記者們關注的焦點。

  傳承改革基因,堅持問題導向,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醫改成為全國“樣板”、林改保持全國領先……三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從治藥控費入手,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建立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三明聯盟”……在市醫保局採訪後,記者們對三明醫改有了初步認識。那麼,究竟三明醫改的核心動力是什麼?成為全國“樣板”的內核是什麼?圍繞這些問題,記者們深入基層採訪尋找答案。

  “先有三鋼,再有城市。”這讓記者們頗為好奇,而如今的三明如何圍繞提高經濟效益、做好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推進老工業基地“老樹發新枝”,更是記者們關注的一大焦點。

  數十米高的煉鋼爐,爐膛內滿是火紅的熔漿,與火熱的生産場景形成對比的,是旁邊精緻的假山流水、茂盛的綠草修竹……三鋼集團廠區一角的精緻,讓記者們印象深刻。

  “三鋼一張藍圖繪到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打響治理環境污染攻堅戰,是詮釋‘産業優’和‘生態美’非常好的結合點。”記者們紛紛進一步“探秘”。

  “從路隘林深苔滑”到“路寬林茂糧豐”,新時代新發展,畫裏最美的還是老百姓的笑臉。寧化縣淮土鄉禾坑村,這個與當年紅軍長征出發地相距僅7公里的革命老區基點村,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過程中,摸索創立“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為解決扶貧工作“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問題,提供“三明經驗”。記者們紛紛感嘆,老區蘇區百姓紅紅火火的日子裏,浸潤著砥礪奮進的紅色精神。

  金溪河清波盪漾、綠樹掩映,為將樂縣常口村增添了一道如畫般的景色;上清溪在赤石翠峰間蜿蜒前行,竹筏翩然而下,滿溪美景撲面而來;君子峰連綿起伏,霧靄在茂盛的叢林間縈繞,人與鳥和諧相處……初冬時節,三明大地滿目青翠,青山綠水間蘊藏著一幅幅詩意山水畫。記者們邊走邊採,對三明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新路子的體會越發具體生動。

  村潔路暢,白鷺翩躚,村裏有8家無人值守的小鋪……走進尤溪縣半山村,記者們紛紛讚嘆,這是三明堅持黨建引領發展的生動注腳。“基層幹部如果不為農民著想,不關心農民的利益,就不可能做好工作。”“我們要打造一個人心最美的環境。”尤溪縣梅仙鎮通汶聯村黨總支書記、半山村黨支部書記林上鬥的話,讓記者們印象深刻。

  訪紅色蘇區、探中國綠都、進工業新城、看文明花開……追尋背後的故事還在繼續。

一番發自肺腑的感受   讚譽“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

  採訪越深入,記者們的感受越深刻。

  “8.8萬家店,30多萬名從業人員,年産值超500億元。”這組關於沙縣小吃的數據,讓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生態採訪室主編劉毅連連稱讚。他説,此次採訪對三明老區蘇區幹部群眾的創造力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新華社記者趙超説,此行最大的感受是三明市上上下下堅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默默無聞地幹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難事、百姓關切事,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三明的森林康養産業發展讓我眼前一亮,也讓我頗為好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王逸群不斷地去探尋,村民如何從“綠色三明”發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滿眼的綠色,如畫的風景,這是央廣福建記者站記者張子亞對三明的印象。林改也是他們此行關注的焦點,他説:“三明林改作為全國林改的一面旗幟,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創造了一系列經驗和做法。”

  在建寧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種子)産業園、明一國際生態高新科技園,求是網視頻工作室編導周彪為對建寧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讓生態産業化之路更精準點讚。採訪結束時,他笑著説:“希望我們北京人民也能吃上這麼甜的黃花梨。”。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孫滿桃説:“百姓可以通過遠端看病,還有專家進村的模式,真正地解決老百姓就醫問題。作為記者,我們有義務把當地一些好的經驗做法給大家傳遞出去。”

  採訪中,經濟日報宏觀經濟部主任齊平聽了不少有關三明的紅色故事。“三明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紅色基因始終流淌,紅色精神貫穿始終。”她説,三明人民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讓人動容,如今,三明的紅色精神,不僅體現在奮力追求高品質發展上,還體現在全心全意為民謀福祉上。

  “沙縣小吃不僅是一種國民美食,更凝聚著老區蘇區人民敢拼敢闖的精神。”成為記者們共同的感受,中國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高啟輝説,他們要好好挖掘,小縣城的小吃如何走出國門。

  “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基底上,打造夢幻的光影效果,讓我覺得十分震撼。”越夜越美麗的九龍潭夜景,讓現代快報時政部副主任徐紅艷驚喜連連。她認為,三明生態旅遊産業的發展,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詮釋。

  “三明是個有好山好水還有好吃的地方,後發價值比較明顯。”這是澎湃新聞記者韓雨亭對三明的印象,他説,“我已經感受到綠色生態産業方面的潛力了,這也是澎湃新聞接下來重點關注的。”

  “三明結合自身優勢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産業,結合發展優勢延長産業鏈,提升整個産業價值。”在福建南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的採訪,引發了南方都市報北京新聞中心採訪部記者馬嘉璐更深入的思考。

一群敬業專業的記者   感動“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

  連續一週的集中採訪活動,記者、編輯們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精心策劃,優編快發。精湛的業務水準、獨特的新聞視角、嚴謹的工作態度、高效的工作作風,讓三明人民深受感動和敬佩。

  夜幕降臨,人民日報的記者們仍堅持深入泰寧等地,圍繞三明森林康養産業發展進行採訪。

  早已過了午飯時間,新華社的記者還在長征出發地——寧化鳳凰山,探尋紅色的力量。

  在林間田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記者們,用心地捕捉一個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實踐的生動畫面。

  集中採訪活動啟動當天中午12時18分,澎湃新聞第一個作品《半城煙火半城畫》就已經出爐。記者抵達沙縣後,馬不停蹄開始採訪,佳蘭燒賣、廟門扁肉、李記小吃……這些當地特色小吃店都留下了他們採訪的足跡。這個“拼命”的團隊,一週便已采寫製作20多條新聞,記者們幾乎每天睡眠時間不足5個小時。

  《三明後生仔》MV上線24小時全網閱讀量超過1億,這是現代快報製作團隊與“後生仔”林啟得聯袂製作的作品。從市區的麒麟山、三鋼,到各縣(市、區)的“綠水青山”,光是攝影素材就有數十個小時,為了及時拋出“彩蛋”,製作團隊更是連夜剪輯。

  ……

  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作品的背後,是180多位記者的汗水和辛苦。

  集中採訪結束後,11月28日,記者們又開啟了蹲點式深入採訪…… 截至11月29日16時,各級媒體平臺開設“三明實踐”集中採訪報道相關專欄9個,發起微博話題48個,刊播原創作品412條,直接閱讀量超過3.49億,其中媒體客戶端、微信公眾號閱讀量8400多萬,微博話題閱讀量2.64億。

  一次記者們錘鍊“四力”的生動實踐,亦讓“三明實踐”更加生動、精彩。

[責任編輯: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