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效顯著——兩億農戶和15億畝地領了“證”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完成15億畝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為兩億農戶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確實權、頒“鐵證”,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鞏固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讓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
在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總結暨表彰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農業農村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將做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掃尾工作,強化農村承包地確權成果應用,進一步做好承包地管理。同時,將穩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試點,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讓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始終充滿活力。
嚴把流程關、品質關——
為15億畝農村承包地完成確權登記頒證
11月2日,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青竹街道黑龍場社區,村民車志紅正在田間地頭栽種油菜。“自從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後,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啦!”車志紅高興地説。
車志紅告訴記者,2014年,他參與到所在村民小組的土地摸底調查、實地調繪、公示確認、簽訂合同頒證等工作中。
2015年,車志紅正式拿到了“紅本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車志紅説,土地確權頒證後,就好比自己有了“鐵證”,還可以將土地作為資産來抵押申請貸款,便於農民創業,從事農業生産也有了更足的底氣、更多的自信。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作為全國首批3個整省推進試點省之一,四川省從2014年開始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據介紹,在確權登記頒證中,四川各地注重流程規範,推行成立領導小組、開展動員培訓、確定技術單位、獲取航攝影像、形成工作底圖、確認地塊權屬、公示確權要素、做好驗收頒證、歸檔確權資料“九步工作法”,實行全程式控制制,嚴把確權工作品質。
在黑龍江、安徽、山東、湖南等地,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也先行先試,順利推進。通過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介紹,從2014年開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從整省試點逐步全面推開,歷時5年在全國2838個縣(市、區)、3.4萬個鄉鎮、55萬多個行政村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2019年組織開展“回頭看”進一步鞏固成果,將15億畝承包地確權給兩億農戶,並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取得顯著成效。
韓俊介紹,在確權登記頒證中,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指導各地規範工作流程,完善技術標準,先後制定1項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和10個規範性文件,制定成果檢查驗收辦法,指導各地分期分批開展縣市驗收,嚴格把好確權品質關。
建設數據平臺——
讓“以圖管地”成為現實
確權登記頒證後,各地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成果應用,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資訊應用平臺建設,形成農村土地資源“一張圖”,實現“以圖管地”,為土地流轉、抵押擔保、惠農政策落實、保險定損、農業産業發展提供資訊技術支撐。
比如,山東建立省級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數據庫,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資訊系統,實現“以圖管地”目標。以確權數據為基礎,全省完成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5600萬畝任務。對確權數據進行脫密,與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共用數據,發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118.6億元。推動農村産權交易市場建設,實現交易額246.94億元。
韓俊介紹,在各地工作基礎上,目前已完成2838個縣級成果匯交、質檢。全國承包地資訊應用平臺已初步建成並實現數據匯總、業務管理、成果應用等功能。
韓長賦表示,要加快縣級土地承包資訊數據庫和應用平臺建設,將確權成果“上圖入庫”,通過“以圖管地”實現承包地精準管理、承包農戶獲得便捷的服務。要儘快實現中央、省、市、縣承包資訊平臺互聯互通,提高承包地管理和服務工作的資訊化水準。
做活成果運用——
為鄉村振興注入長久活力
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徹底解決了農村承包土地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權益保障難等問題,為農村土地流轉和抵押交易奠定堅實基礎。
為拓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運用,四川推進承包資訊平臺互聯互通,成功接入部市縣級平臺,實現由縣到部數據適時更新。放活土地經營權,2019年年底土地流轉率和規模經營率分別比2016年提高6.7個和11.3個百分點,土地經營權融資105.95億元。
湖南全面推進“縱向到縣、橫向到部門”的互聯互通建設,啟動各級確權成果運用於農業保險、漁民承包地核查、耕地分類管控加密調查、土地流轉規範化服務等試點工作,全省上半年農村土地流轉率達54%。
“善始善終抓好確權登記頒證掃尾工作。”韓長賦表示,目前全國農村承包地頒證率已超過96%,但全國還有近4%的農戶尚未領到證書,必須積極應對、妥善處置,確保應確盡確、應發盡發,確保農民群眾滿意、農村社會穩定。同時,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試點工作。各地要統籌謀劃、有序開展,抓緊建立相應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調配合,指導推動試點任務落實落地。
(本報記者 李慧 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