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不設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的三重考量

2020-05-23 13:1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兩會觀察)中國不設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的三重考量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王恩博)2020年,中國罕見地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

  但GDP“無數”,不代表中國政府心中無數。22日披露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特殊安排,折射出疫情之下官方對經濟發展的三重考量。

  考量一:靈活安排,為應對不確定性留空間。

  從趨勢看,相較於以往盯住某個具體數字,在由高速度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軌的當下,中國政府對於年度GDP增速目標的安排已愈加靈活。

  2016年以來,從以“區間”方式設定增長預期目標,到用“左右”二字為增長數字增添彈性,政府工作報告中目標微調的背後,是官方對增長速度的淡化和對發展品質的強調。

  從現實看,為防控疫情,中國經濟付出巨大代價,一季度GDP出現負增長。當前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中國發展亦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預計,中國經濟將從常規增長模式轉入相當長時期的“戰疫增長”模式。

  非常時期面對空前挑戰,充分估計困難是應有之義。報告在確定今年增長目標時,亦需要考慮疫情可能的走向,並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風險容忍度相結合。

  而此番不設增速具體目標的特殊安排,一方面為應對潛在風險“冒頭”留足了靈活應對的政策空間;另一方面又有助於避免目標數字過高導致宏觀政策“用力過猛”等副作用。

  考量二:守住底線,為渡過難關贏時間。

  應對挑戰,要留出騰挪空間,也要守好底線。儘管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但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清晰可見。

  報告明確指出,這樣做,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

  事實上,自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六保”以來,這一概念就被視作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所在。而越是不確定性增加,守住底線的意義就越大。

  拆解“六保”內容,其無不是疫情下的當務之急,更是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面臨的艱巨任務。

  如受疫情衝擊中國就業壓力加大,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居“六保”前兩位,凸顯官方對基本民生的關切。而作為經濟運作中最基本的單位,保市場主體又有助於防止疫情對經濟影響從短期發展為長期,從而為兜底民生奠定基礎。

  一旦保住了這三者,就會帶來收入,拉動消費,擴大市場需求,從而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為渡過難關贏得時間、創造條件。

  考量三:著眼長遠,為結構改革保駕護航。

  隨著3、4月份經濟運作情況出現好轉,各方已形成一個共識: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一直以來,中國都堅持立足當下與著眼長遠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其標誌之一,就是早已確定要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獲取經濟長期增長的紅利。

  儘管疫情帶來巨大衝擊,但中國不能亂了發展陣腳,仍需把解決短期問題和化解長期矛盾相結合,把應對外部挑戰和破解內部難題相結合。

  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何報告提出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衝擊、實現良性迴圈的新路子。而淡化具體增速,有助於避免各方在下行壓力加大之時再度背上“數字包袱”,從而為改革創造更大空間。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表示,宏觀基本指標的穩定,重要的不是靠拼速度來支援,而是靠調結構轉方式來保障加以支援。“結構的變化、方式的調整,這才是中國戰勝疫情衝擊的主要途徑、根本出路。”(完)

[責任編輯:陳文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