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澆灌高原格桑花——河北大學51名大學生15年接力藏區支教故事
新華社石家莊5月4日電 題:用青春澆灌高原格桑花——河北大學51名大學生15年接力藏區支教故事
新華社記者張濤、趙鴻宇
青海省共和縣江西溝,一座青海湖旁默默無聞的藏區小鎮。15年來,河北大學先後有51名大四畢業生來到這片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原上支教,克服高原反應、飲食、語言等困難,讓希望的種子在學生心中萌發,用青春澆灌高原格桑花。
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讓青春無悔
5月4日一早,河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江西溝分隊隊長張夢迪開始在江西溝鎮中心小學忙碌起來,他打算這兩天將教室、食堂、學生宿舍等徹底消毒,為小長假後的開學做準備。
河北大學團委書記李衛森説,中國青年志願者研究生支教團項目自2005年起在河北大學實施以來,採取全校公開招募的方式,選拔具備保研資格、有奉獻精神、能夠勝任支教扶貧工作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之前教學進度比往年略慢,現在正式開學了,基本可以在暑假前完成課程內容。”支教團成員趙鑫説,受疫情影響,新學期剛開始只能上網課,有的孩子家裏缺少智慧終端設備,有的家裏網路信號不理想,還有的操作不規範。支教團成員一方面協調鄉鎮,讓孩子們就近到鄰家學習,另一方面將自己家中多餘的智慧手機送給學生,幫助學生解決了問題。
3月25日,江西溝小學準備開學,但當時河北處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狀態,多地長途客運車輛沒有放開。支教團成員宋亞南説,為了返回支教點,她坐了近20個小時的火車和4個小時順風車,並按規定進行了隔離。
“我在這裡漸漸從‘小公主’變成了‘女漢子’。”支教團成員高夢琳説,2019年8月底她剛來時,由於高原沸點低,食物煮不太熟,飲食很不習慣,加上空氣乾燥,一度很難過。不過這些並沒有讓她退縮,她仍堅持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讓青春無悔的信念,現在已經非常適應,並練會了幾個當地拿手菜。
支教團學生15年接力薪火相傳
第五屆支教團成員王芝説,河北大學每年9月前完成支教團人員選拔後,會對大家進行培訓,由往屆支教團分享支教地的自然環境、教學準備、注意事項等,用案例教學的方式模擬可能出現的困難。此外,河北大學還與保定市兩所小學合作,設立了支教團教育實習基地,支教團所有成員出發前都要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地學習,內容包括講課風格、批改作業、心理訪談等。
高夢琳説,在支教點,身體上的困難都能努力克服,但由於語言不通,教學適應過程相對較長。為此,支教團的成員根據各自特長,組織了足球、攝影、音樂、短視頻等多個興趣小組,讓學生可以通過興趣來提升語言學習能力。“我們打算把這些總結成案例,分享給以後來這裡支教的人。”
河北大學第一屆支教團成員李亞林説,支教團的案例已經寫入了河北大學的思政課堂,最近幾年學生報名踴躍。2005年第一批支教團只有2名成員,今年9月即將去支教的成員增加到19人,支教點也由之前的江西溝小學1個小學,擴大到現在的3個小學。
讓希望的種子在學生心中萌發
河北大學支教團第十一屆成員王懷毅説,2015年11月,他們經過多方協調,啟動了“童夢同行”活動,帶領一部分學生去只在電視上見過的天安門、國家博物館、鳥巢、水立方等地。大家回去後都更加努力學習,不再認為未來的生活只是唱唱歌、養養羊了。
2014年9月,河北大學迎來了索南項秀這樣一名特殊的新生,河北大學第一屆、第二屆支教團的成員都曾為他輔導過作業。索南項秀説,當年支教團的到來讓他第一次見到了大學生,此後他就一直以老師們為榜樣,努力學習,並順利考上大學。索南項秀畢業後考取了共和縣人民法院,目前正在為家鄉的司法建設服務。
也是在2014年,江西溝小學迎來了一名特殊的教師——河北大學第一屆支教團的學生更尕中專畢業回到江西溝小學工作,打算將余生奉獻給這裡。現在他已經成為小學一下屬幼兒園的園長。
越來越多的支教大學生來到江西溝,對當地教育帶動很大。共和縣團委書記拉毛央增説,對每個人來説,可能只是來一年時間,但連續15年的接力,給當地的老師們帶來新的教育理念,豐富了學生們的見識,這種影響是深遠和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