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研究生在縣級醫院治愈:“我能挺過來,其他人也可以”
新華社鄭州2月9日電題:女研究生在縣級醫院治愈:“我能挺過來,其他人也可以”
新華社記者李亞楠、雙瑞
2月8日傍晚,李霖琳(化名)走出河南省魯山縣人民醫院傳染病醫院,久違的新鮮空氣撲面而來。
從確診為新冠肺炎到治愈出院,她在隔離病房度過了驚心動魄的17天,期間甚至因呼吸窘迫而錄製過臨終視頻。作為該縣首例治愈者,回顧與病毒的艱難對抗,這個擁有強大意志力的姑娘説:“我才24歲,還沒讓家人為我驕傲,我不能放棄自己。”
(小標題)“怎麼就輪到我了呢”
因為發燒住進隔離病房時,武漢大學醫學專業研究生李霖琳的心情恐慌而無奈,“真的很扯,怎麼就輪到我了呢。”
最早出現症狀是1月16日。她跟幾個同學聚餐完,很快就感覺不舒服,一量體溫,37.2℃。她沒在意,以為吃得太多,或是喝了紅酒的緣故,根本聯想不到新冠病毒。畢竟當時公佈的病例只有幾十個,她也從沒去過華南海鮮市場。
之後幾天,再未出現任何異狀。李霖琳忙著課題和論文,並像往常一樣回到河南魯山的農村老家過年。1月23日中午,剛吃完一碗餃子,她又發燒了,開著空調還覺得冷,鑽進被窩,肌肉開始發酸。
“怎麼辦,是不是中槍了?”她頓時害怕起來,一個人偷偷憋著哭,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此時,全國確診病例已升至571例,她也早就自覺待在家裏,只有晚上出門散散步。
體溫38℃,吐的痰透明,帶著泡沫。醫學常識告訴她,肯定有問題了。李霖琳逼迫自己冷靜下來。她擦完痰,叮囑家人不要碰垃圾桶,都戴上口罩,然後撥打120,告訴對方自己很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
“那時候心理就有‘負反饋效應’了,越想著嚴重,越會放大病情。”在救護車上,李霖琳的體溫繼續升高,一度難受得嘔吐——即使在這種時刻,她還記得提好裝嘔吐物的袋子,直到進了隔離病房才扔掉。
李霖琳是這個小縣城裏第一個住進隔離病房的,當天就做了全部檢查。拍CT,做血常規、轉氨酶等各項指標都不正常,和免疫有關的細胞少了很多。次日晚間,“咽拭子檢查”結果顯示陽性,她確診了。
(小標題)“再艱難都不能睡著”
那會兒她反而淡定了。作為醫學生,她已料到了結果,年前一起吃飯的同學,後來或多或少都有症狀。
入院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她以為新的一年一切都會好起來,可半夜12點,她突然感覺呼吸無力,心跳弱了下來。摸摸頸動脈,幾乎感受不到跳動,她一下子反應過來:缺氧了!緊張會加劇缺氧,她拼命讓自己冷靜,並呼叫護士送氧氣瓶。
那是她最痛苦的時刻。儘管大口吸氧,胸廓也努力配合、起伏,肺部卻像不聽使喚一樣,剛吸的氧氣又直接從嘴巴呼出來了。她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手和腳都變了顏色,溫度也低下來,覺得自己要不行了。
“我告訴自己,這時候再艱難都不能睡著,否則可能會忘了呼吸。”李霖琳拼命吸氧,努力活動四肢,想讓它們熱起來,同時斷斷續續錄了20分鐘的臨終視頻。萬一最壞的情況發生,她不希望跟親人朋友沒有告別。
醫生也在一旁鼓勵她。幾個小時後,手腳漸漸熱了起來。她不敢入睡,在恍惚中挨到天亮,終於脫離氧氣,恢復了自主呼吸。
“我只是覺得,我才24歲,還沒讓家人為我驕傲,我不能放棄自己,要不他們也跟著絕望了。”劫後余生,李霖琳慶倖自己挺過來了。她堅信,藥物治療是一方面,也要依賴自己的身體和信念,心態放鬆很重要。
(小標題)“發一點光,照亮一點黑暗”
李霖琳的狀態越來越好,體溫恢復到37℃,肺部炎症逐漸吸收,回家的日子指日可待。
身在隔離病房,她相當一部分精力卻用在了安慰恐慌的親友和陌生人上。住院當天,她就列了7條注意事項,叮囑親人在家隔離。她的家人中,後來只有母親確診了,也即將治愈出院。
她時不時在朋友圈分享應對疫情的生活習慣,用專業知識解讀相關文章。很多朋友找她聊天,尋求安定的力量。
“希望所有人都能堅持住。”李霖琳説,現在覺得這個病本身沒那麼可怕,有時需要靠意志力戰勝,“我能挺過來,其他人也可以。”
與病毒廝殺過程中展現的頑強、樂觀,令許多知情人對她肅然起敬。但李霖琳説,要感謝醫護人員和許許多多為疫情防控付出努力的人,他們才是拼盡全力的戰士。
治療期間,她看資料説某種藥物有效,於是告知醫院。僅僅兩個小時後,疾控部門就把藥物調來了。她後來才知道,自己住院當天,縣裏緊急開會佈置任務,在物資、藥品等方面提供全力保障。
“如果自己有能力,儘量發一點光,照亮一點黑暗吧。”李霖琳説,短短十幾天,對生命有很多新的思考,她已經簽好工作,畢業後也將投身疾控一線,“但現在,我就想好好洗個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