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余萬建築大軍讓中國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正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上,一組新中國成立10週年首都“十大建築”的黑白老照片吸引了許多人駐足觀看。他們在為當年這“十大建築”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建成竣工嘖嘖稱奇的同時,也為如今中國逾5000萬建築大軍在新一輪建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揮灑大手筆、描繪新藍圖感到由衷自豪。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成立10週年,在北京興建一批公共建築作為國慶獻禮,以展示年輕共和國所取得的成就。北戴河會議之後,相關工作迅速展開。1958年9月,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召集北京1萬多名建築工作者開會,作關於國慶工程的動員報告。1959年2月,“十大國慶工程項目”最後確定,即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北京火車站、全國農業展覽館和北京工人體育場。從1958年9月確定國慶工程的建設任務到1959年9月國慶10週年前夕,“十大建築”以驚人的速度建成竣工,可謂史無前例,成為中外城市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
新中國建築業的發展節律與新中國的發展節律是一致的。1949~1960年,國民經濟大發展,大規模建設在全國展開,建築業在完成總體佈局的基礎上快速擴張,建築産業的基本家底和管理體制也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這為今後新中國建築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2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産值57億元;1956年完成總産值146億元,突破百億元大關。但與同期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建築業還處在非常弱小的階段。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拉開了我國施工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序幕。這一時期,建築業在國家發展規劃中被列為支柱性産業。體制機制的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産力,建築業發展迅猛。
1984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改革建築業和基本建設管理體制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提出了16項重要改革舉措,包括全面推進基本建設項目投資包乾責任制、大力推行工程招標承包制、全面推行技術經濟承包責任制等。隨後,國家計委等部門又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規定和辦法,標誌著我國建築業改革的全面啟動和基本建設管理體制的重大轉變。這一年,中國建築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建設當時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國貿大廈,由此産生了傳頌至今的里程碑式口號——“深圳速度”。
1987年7月,國家計委等五部委在施工企業中試點推廣“魯布革經驗”,開啟了我國工程建設領域改革的新篇章,後來的招投標制度、工程監理制度、總承包管理等皆受此影響。1988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産值1132億元,突破千億元大關。
199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正式開始實施,隨後《招標投標法》《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範》《建設工程監理規範》等一批法律法規和規範陸續發佈,建築市場管理向法制化、規範化發展。1998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産值10062億元,突破萬億元大關。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建築業總産值以20%左右的增長率穩定上升。2011年完成總産值11.6萬億元,突破10萬億元大關。
201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關於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大大促進了PPP模式在全國各地的快速推進,PPP模式給建築市場帶來了深刻變化。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此後,中國建築業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建設,贏得了廣泛讚譽,使“中國建造”品牌在國際上進一步打響。2018年全國有69家企業入圍國際承包商250強,上榜企業數量蟬聯各國榜首。
2017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産值21.4萬億元,突破20萬億元大關;2018年,全國建築業完成總産值23.5萬億元,是1952年的4124倍,年均增長13.4%。
新中國成立70年,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就拿不斷刷新城市天際線的“摩天大樓”來説,2018年全球建成了143座200米及以上的高層建築,其中88座在中國,佔總數的61.5%,在所有國家中居於首位——當然,“長高”的新中國更加注重內在的品質。致力於高品質發展的中國,其“強筋健骨”的未來,更加可期。(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 劉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