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回歸二十載,看澳門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2019-12-19 13:13: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1999年12月20日零時整,澳門正式回歸祖國的懷抱——這一刻是如此短暫,秒針只需劃過“12”;這一刻又是如此漫長,澳門這個遊子已漂泊在外多年。

  鏡海有魂,遊子回家。澳門回歸,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寫下400多年來從未有過的新傳奇。

  濤聲依舊,未來可期。在這片千百年連接中西的古老海域,新時代、新澳門、新發展的集結號已經吹響,新的征程等待年輕的特區揚帆遠航。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澳門,了解澳門的昨天,認識澳門的今天,展望澳門的明天。

  澳門的昨天:滄海桑田 世紀夢圓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原屬廣東省香山縣,舊稱香山澳、濠鏡澳。出土文物證明,中國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2018年7月27日,澳門郵電局以“中國古代文學家——湯顯祖”為題發行郵票。1592年,43歲的湯顯祖來到澳門,寫下“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墻。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的詩句,留後人遐想四百年前澳門的風物人情。

  180年前,法國畫家博爾傑筆下的澳門已是相當熱鬧。

  明嘉靖年間,葡萄牙人藉口航船在澳門附近海域觸礁,需借地晾曬受潮貨物,遂賄賂廣東地方官員登陸澳門,搭棚暫住。起初,葡萄牙人以每年賄銀五百兩而入居澳門。自1573年起,葡萄牙人將每年五百兩賄銀變為租金向香山縣丞交納,將借地改為租地。鴉片戰爭後,葡萄牙逐步破壞中國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政府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由中國堅準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

  歷史,就這樣匆匆地走過了400年。

  收回澳門,是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夙願。九十多年前,聞一多先生以悲憤激越的筆觸,書寫了澳門人民懷戀祖國、盼望回歸的吶喊——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925年,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寫下組詩《七子之歌》,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淩、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其中,寫給澳門的詩句被作曲家李海鷹譜上曲,在澳門回歸慶祝晚會及春節聯歡晚會等被多次演唱,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辛亥革命後,大量志士仁人為恢復在澳門行使主權進行過長期的鬥爭和努力。但是,一次次的抗爭,一次次的失敗。歷史,為飽嘗滄桑的中國人留下慘痛的教訓——國家衰弱,政局動蕩,經濟落後,政府軟弱,讓澳門在回歸路上留下了一次次的遺憾。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徹底解決澳門問題有了可能。

  約1950年,澳門大堂區新馬路及殷皇子大馬路。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開始為香港與澳門的主權問題採取外交行動。1972年,中國政府鄭重地宣告:“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所謂‘殖民地’範疇。……中國將在條件成熟時用適當方式和平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在未解決前維持現狀。”

  1979年2月8日,中國和葡萄牙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就澳門問題達成原則諒解,同意“澳門是中國領土,定將歸還中國。至於歸還的時間和細節,可在將來認為適當時候由兩國政府談判解決”。

  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接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全體成員,在談到澳門問題時説:“澳門問題的解決當然也是澳人治澳,‘一國兩制’。”

  1987年4月13日,經過四輪談判,中葡兩國政府終於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鄭重宣佈:中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並將根據“一國兩制”的方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在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時,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

  闊別已久的澳門終於可以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繼香港回歸後,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又一個歷史豐碑。

  1998年5月6日,澳門回歸祖國倒計時牌矗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前。大紅色的倒計時牌上鑲有五顆金星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中的大海、蓮花圖案,象徵澳門回歸祖國。 張風 攝

  1999年11月,澳門濠江中學在迎回歸系列活動中走進首都師大附中進行參觀交流活動。圖/北晚新視覺

  澳門的回歸之路,證明並將持續證明這樣一個真理:沒有新中國一步步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我們就不可能恢復行使對澳門的主權;沒有祖國強有力的依託和支援,就沒有日新月異、安定祥和的澳門。

  澳門的今天:“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1999年12月20日零點零分,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區區旗在澳門的夜空冉冉升起。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第一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宣告成立,澳門翻開歷史新的一頁。

  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在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升起。

  20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但對於回歸後的澳門,卻是書寫滄海變桑田的濃重一筆,日新月異的濠江故事精彩紛呈:

  這裡,有堅定的自信。“回歸那天起,澳門同胞就既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主人,也是國家的主人。”回歸以來,良政善治的澳門實踐逐漸成型。澳門依法順利進行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和六屆立法會選舉,至2018年底已完成800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制定修訂。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且重在配合,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充分保障澳門居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開創了“澳人治澳”新局面。

  這是澳門金蓮花廣場上的《盛世蓮花》雕塑。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這裡,有硬核的數據。回歸前,澳門宏觀經濟環境惡劣,連續四年出現負增長。如今,澳門各項宏觀經濟指標表現亮眼:本地生産總值從回歸之初的519億澳門元增加到2018年的4447億澳門元,每人平均GDP在世界名列前茅,從博彩業“一業獨大”走向經濟適度多元,旅遊、會展、餐飲、酒店、交通及零售業欣欣向榮;2018年底,累計財政盈餘達到5088億元,外匯儲備為1636億元,較1999年分別增長193倍和6.2倍,大大增強了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本地居民充分就業,失業率從回歸之初的6.3%下降到2018年的1.8%……

  這裡,有暖心的溫度。在澳門,每一個普通家庭都能享受到這樣的“民生禮包”:從幼兒園至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看得到“真金白銀”的現金分享計劃,長者、嬰幼兒、中小學生、孕婦納入免費醫療,青年創業獲得免息貸款……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始終努力改善民生,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公共房屋等民生領域落實“共建共用、惠民利民”理念,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75歲的澳門退休老人陳雨蓮説,回歸前,日復一日的念想是孩子們快點長大,出去做工貼補家用。而現在,和所有65歲以上澳門老人一樣,她享受著免費醫療,每月領取著平均約6000澳門元的敬老金等各種津貼,孫輩們接受了15年免費教育後,又分別到澳門和內地的大學讀書:“一路走來,作為中國人,我真的感到很驕傲。只有祖國好,澳門才會更好。”(新華社記者 郭鑫 攝)

  這裡,有奮鬥與夢想。空間狹小,是制約澳門發展的普遍問題。為此,珠海橫琴新區應運而生,10年間從一個荒島變成高樓林立的新區。從澳門到橫琴,到粵港澳大灣區,到整個內地,再到“一帶一路”,澳門人的發展視野越來越開闊,創業之路越走越遠。如今,生活在澳門、辦公在橫琴、放眼大灣區,已成為很多澳門青年的常態。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自2015年啟用以來,累計孵化349個項目,其中澳門創業團隊達186家。10年來,已經有1500多家澳資企業在橫琴註冊落地。

  新橫琴口岸一帶景色(10月2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這裡,有開放與交流。澳門在回歸前僅具有極為有限的對外交往能力,回歸後,澳門基本法授予澳門特別行政區在締結國際協議、參與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等方面的廣泛的對外交往許可權。截至2018年年底,澳門以“中國澳門”名義在貿易、科技、民航、司法協助、稅收、投資保護等領域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了數十項雙邊協議,澳門參加的國際組織從回歸前的51個增加到近120個,還主辦了大量區域性、專業性國際會議或國際活動。

  ……

  是什麼,讓這座古老的小城,在今天綻放出令世界矚目的光芒?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新當選並獲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時所指出的,20年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團結社會各界人士,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定維護憲法和基本法權威,傳承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觀,促進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 ”

  2019年9月30日晚,由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大型燈光秀”,在澳門標誌性建築大三巴牌坊上演。這場燈光秀以大三巴牌坊為投影螢幕,用光影展現“共慶70華誕 共用偉大榮光”的主題,呈現出一幅幅澳門社會喜迎國慶的畫面,抒發澳門民眾對祖國的熱愛和祝福。

  “澳門好,祖國好;祖國好,澳門會更好。”與祖國內地同呼吸、共命運、攜手發展,這正是“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在澳門實踐取得極大成功的底氣與支撐。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是澳門繁榮穩定的根本,是澳門發展的最大優勢,也是澳門走向未來的關鍵。

  澳門的明天:弱冠正芳華,未來更可期

  “任重而道遠者,不擇地而息。”方向正確,堅定不移走下去,前途必將更光明,未來必定更美好。

  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港澳同胞大有可為,也必將帶來香港、澳門發展新的輝煌。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澳門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仍然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澳門旅遊塔、西灣湖、南灣湖景色。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2019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粵港澳大灣區承擔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及成為全球最佳創新基地的使命,為澳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綱要》將澳門列為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對澳門有三個定位:第一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第二是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第三是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些定位都成為世界認識澳門的新視角。

  從“十二五”到“十三五”,從助力國家改革開放的嶄新角色和定位,到區域合作中的特色與優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澳門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面臨更難得的歷史機遇,擁有更有利的發展條件。

  10月8日,人們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遊覽。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作為全球旅遊中心,回歸沒有改變澳門多元文化的特色,反而增添了她的吸引力,“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澳門獲評“創意城市美食之都”,西方媒體這樣評論:“人們來到今天的澳門,不再只是玩把撲克牌就走”;作為中葡交流平臺,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于2003年成立,澳門為13億多人口的中國內地和2億多人口的葡語國家搭起了“文化立交橋”,同時,澳門也正在積極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成為大灣區城市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支點;作為文化多元包容的代表,澳門有著“融通中西”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環境,進一步發揮澳門文化的軟實力作用,可在“引進來、走出去”的過程中,有效促進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發揮“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作用;作為科技發展優勢的體現,澳門回歸20年來,科技事業發展日新月異,建成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微電子等領域快速形成技術高地,成為大灣區珠江西岸科創走廊建設的重要一極……新時代、新澳門、新發展的集結號已經吹響。

  對澳門來説,“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國家改革開放是最大的舞臺,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是新的重大機遇。面向未來,澳門有著無限的憧憬和堅定的自信。這憧憬和自信,源於對正確道路的堅定選擇,源於對“一國兩制”的深切認同,源於始終不變的家國之情、愛國之心,源於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執著追求。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