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穩健前行】我國社會主義分配製度的顯著優勢

2019-12-19 10:59: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于中國社會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也為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更多範式、更多選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13個方面系統總結和深刻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緊緊圍繞“堅持和鞏固什麼” “完善和發展什麼”,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提出了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為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今天在求是網推出第12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我國實行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在實踐中不斷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為什麼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製度具有巨大優越性?關鍵在於它能夠有效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收入分配製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基礎性的制度安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分配關係本質上和生産關係是同一的,是生産關係的另一面。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制度,這種所有制在分配製度的表現,就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其中按勞分配為主體是公有制為主體在分配上的體現,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體現了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

  我們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承認物質利益原則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時允許和鼓勵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其他生産要素參與分配,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

  按勞分配為主體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有利於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貧富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所要建立的收入分配製度必須既能促進生産力發展,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又能保障公平,防止貧富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産要素在生産力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由於這些生産要素屬於不同的所有者,即使是國有企業,它相對於其他國有企業,其所有的要素也屬於不同的主體。因此,為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生産力的發展,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産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須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保障各種生産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獲得相應的收益,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各種要素資源,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充分釋放發展經濟的潛力。

  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我國實行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在實踐中不斷建立和完善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我國消滅了剝削制度,確立了按勞分配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改革開放以後,在堅持按勞分配主體地位的同時,多種分配方式逐步發展起來。黨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黨的十四大在明確我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提出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五大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並明確提出了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黨的十六大強調,“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黨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此基礎上,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一,這是社會主義分配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重大創新,對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分配製度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跡,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實踐充分證明,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是一項好的制度,是一項具有巨大優越性的制度,應當不斷堅持、不斷完善。

  堅持提高效率和促進公平相統一

  為什麼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關鍵在於它能夠有效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應當看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效率和公平兩者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共同實現的關係。社會主義既要公平又要效率,因而不存在誰為先的問題,更不能以犧牲一個目標來實現另一個目標。無論是按勞分配還是按要素分配,都要體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社會主義公平的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在效率提高的基礎上實現的。社會主義效率提高的目的也是增進人民的福祉,實現共同富裕,沒有公平為保障,效率的提高也是難以持久的。只有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才能有效地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我國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是從堅持按勞分配開始的。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務是在公有制企業中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打破平均主義分配,隨著包含非公有制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迅猛發展,多種分配方式也迅速産生。在此背景下,就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一樣,按勞分配也必須為主體。黨的歷次大會的報告對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都做了安排。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鼓勵勤勞守法致富,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是完善分配製度的重要內容。生産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有利於充分利用各種生産要素,保護各種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各種生産要素在經濟生活中的貢獻如何決定?主要根據市場來決定,市場對各種要素的供求關係所形成的市場評價作為要素報酬的客觀依據,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明顯的效果。比如,對企業來説,用多少資本,用多少勞動,用多少土地,這些要素可以相互補充,也可以相互替代,這就有一個最有效率的要素組合問題。由於生産要素有不同的品質,有不同的供求,要素報酬也不一樣。例如職業經理人,市場上具有更高人力資本含量的企業家更為稀缺,其報酬必然更高。企業依據不同品質的要素支付報酬,對稀缺的優質的要素給予高的報酬,這不僅能把稀缺的要素充分動員起來,還能促進優質稀缺資源的供給。

  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進入新時代,在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時,收入分配領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問題、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改革完善分配製度,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從根本上來説就是要進一步堅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一方面,勞動是財富創造的活的源泉、勞動者是生産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要鼓勵勞動、鼓勵創造,鼓勵多勞多得;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多種分配方式,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係。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在生産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背景下,一方面通過教育等途徑對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財産性收入,使直接勞動者的收入隨著擁有更多的非直接勞動的生産要素而提高。

  (作者:洪銀興,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