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之一就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顯著優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基本經濟制度為創造中國經濟奇跡提供了堅實支撐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新中國誕生時,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70年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使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快速提升。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産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2018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僅佔4.9%,但主營業務收入佔26.8%,利潤總額佔28.0%,在國民經濟中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目前,民營企業超過2500萬戶,創造國內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超過60%,稅收貢獻超過50%,城鎮就業貢獻超過80%,新增就業貢獻率達到90%,成為支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歷程,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解放發展生産力、實現共同富裕和促進共用發展的社會進步過程,期間逐漸形成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證明了包括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基本經濟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內在屬性
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是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反覆相互作用的過程。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制度有機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映著特定社會的經濟活動主體之間利益關係及其格局。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是由生産力發展水準、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共同決定並逐漸形成的。基本經濟制度反映特定社會經濟制度的內在屬性,其中生産資料所有制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反映和包括一個社會的主要經濟關係構成,是在特定的生産資料所有制及其結構的前提下和基礎上形成的生産、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相互之間關係的原則性規定。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形成有著必然的歷史發展邏輯和內在理論邏輯。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無法駕馭和滿足社會化大生産的要求,造成結構性産業技術失衡、自由競爭的過度浪費和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破壞了社會再生産各個環節的正常迴圈週轉,最終以週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來強制結束每一輪的經濟增長過程,期間對經濟社會的破壞力越來越超過資本主義制度的承受力。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能夠發揮宏觀性、長遠性和靈活性優勢,展現出支撐中長期發展戰略和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性制度優勢。
基本經濟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
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逐漸發展和完善,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不斷探索實踐和改革創新的結果。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逐步走上了計劃經濟體制的軌道,這個制度建立的理論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社會主義的設想,並學習了先行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新中國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國民經濟工業化和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展現出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然而,我們也逐漸認識到,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存在管得過多、過死的弊病,難以充分釋放經濟社會活動主體的內在潛力和發展活力,甚至許多運作累積的問題把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遮蔽起來,並阻礙其發揮。改革開放後,我國探索並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其根本經驗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等傳統優勢,同時把這些優勢和市場經濟創造性地有機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優勢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有利於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