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用長三角城市“人才圈”

2019-12-04 17:57:00
來源:中國江蘇網
字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加快以人為核心的綜合配套改革,破除制約人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對高層次人才探索建立戶口不遷、關係不轉、身份不變、雙向選擇、能出能進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這意味著長三角城市之間,將打破戶籍、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剛性制約,突破工作地、工作單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最大限度釋放人才活力,實現智力資源合理流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逢週末傍晚,在上海的汽車站、火車站和輪船碼頭,常能看到身著藍卡其布衣服、拎著人造革包的“星期天工程師”,利用他們的知識儲備、生産管理經驗奔赴長三角各個城鎮,給大批鄉鎮企業、民營經濟帶去技術和理念,構成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深刻記憶。“星期天工程師”現象,促進了上海生産技術、管理能力向附近地區的轉移擴散,推動了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驗證了一個樸素的發展理念:要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準,必須加強創新合作,而人才的自由流動是技術革新、産業協同、區域融合、制度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有數據統計,“星期天工程師”創造的經濟效益是自身勞動報酬的97倍之多,可見以人才為主體進行的生産、創新要素流動,不僅讓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了自身能力,還推動了一大批新生代企業、優秀企業家成長,對帶動鄉鎮企業生産、推動集體經濟發展起到巨大作用。但這種計劃外的自發性人才流動,最初卻不能為“星期天工程師”原屬單位所認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央發佈《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規定了“科學技術人員可以業餘從事技術工作和諮詢服務,收入歸己”。

  繼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綱要》的正式印發,標誌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跨區域交流更加緊密、人員流動更加頻繁、人才需求更加多樣化的新形勢下,面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協調聯動性不強”“産業同質化嚴重”等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人才進一步流動、共用。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密集是長三角地區的戰略優勢,這裡擁有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世界500強企業中的1/3都在長三角建立了研發中心。高校的科學家、研究人員如何更順暢地到企業中去?企業內部的人才如何到高校進行培養,甚至承擔研發任務?破除制約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就要打破體制“內外”壁壘,掃除身份“差別”障礙,提高社會橫向和縱向流動性。只有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技術成果轉化提供寬鬆、高效的政策法規環境,才能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活力。

  今年初,蘇浙皖滬四地人社部門共同簽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隨著綱要的出臺,有理由相信,長三角城市間的人才流動將更加頻繁,也將逐漸從單向走向多向。各類高端人才與周邊區域的流動共用,必將加速構建一體化的協同創新網路,共畫長三角發展“同心圓”。(孫敏)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