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道德建設:知情意行一個都不能少
培養、錘鍊青少年的網路空間道德意志,不能單靠青少年的自發性,還要給青少年更多選擇的自由。良好的意志品質需要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培養,沒有體驗和實踐,沒有見多識廣,面對網路空間的負面誘惑時就會缺乏防禦能力。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其中,關於“抓好網路空間道德建設”這一部分,主要提出了加強網路內容建設、培養文明自律網路行為、豐富網上道德實踐、營造良好網路道德環境四方面的內容,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加強網路空間道德建設迫在眉睫
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從黃香溫席到程門立雪,從尊老愛幼到誠實守信,從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到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情懷,都是良好道德的具體體現。然而,在與青少年的廣泛接觸中,我們感受到了加強網路空間道德建設迫在眉睫。
2019年2月,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發佈的第43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了8.29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59.6%,手機網民規模達到了8.17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了6.48億,網路視頻、網路音樂、網路遊戲的用戶分別達到了6.12億、5.76億、4.84億。可見,網際網路已經全方位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看新聞、聽音樂、讀小説、點外賣、訂酒店、寄快遞、交朋友、玩遊戲……網路不再是一個虛擬世界,更不是一個法外空間,人們的生活就實實在在通過網路互相聯結。
我們一再倡導要建設清朗的網路空間,網路道德建設正是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全民具有網路道德意識,自覺遵守網路道德,健康文明使用網路,我們才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
《報告》的數據還顯示,青少年網民的規模較大,10-39歲佔整體網民的67.8%,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比例最高。而且,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也發現,少年兒童上網出現了低齡化現象。六成多中小學生在10歲以前開始上網,7歲以前上網的小學生近三成(28.1%)。可見,當代青少年接觸網路出現了全方位、規模大、低齡化的現象。尤其是一些低齡兒童,甚至在還不會繫鞋帶的年齡就已經開始上網了。網際網路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我們的調查顯示,網路已經成為少年兒童了解國家大事、時事政治、熱點事件的第二大渠道(64.4%),僅次於電視(70.1%)。父母及家中長輩(39.9%)、報紙(31.7%)、老師(24.4%)都排在網路的後面。而且,對於網路上這些內容的信任度也高於對父母、老師等成年人的信任度。
網路道德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的過程
道德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統一的過程。所謂“知”,就是“知道”,是道德認識、道德觀念,是對道德規範及意義的理解;所謂“情”,即道德情感,是在進行道德判斷時産生的愛憎、好惡;所謂“意”,就是“意志”,是人們在進行道德判斷時內心進行的較量與權衡,最終靠意志解決內心矛盾,選擇正確行為;所謂“行”,即道德行為,是道德品質的外化。我們常説一個人道德品質好與壞,主要是指行為,因為行為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因此,在道德建設過程中,既要提高道德認知,又要陶冶道德情操,同時還要錘鍊道德意志,並最終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養成穩定的道德習慣。
具體到網路道德建設來説,家長和老師首先要關注青少年對網路道德的認知。不可否認,一些孩子很天真,以為網路是虛擬的,在網上想幹什麼都可以,因此表現在網路行為上天不怕地不怕,認為法律管不了網路上的行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發現,13.1%的孩子認為在網上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用承擔責任;12.2%的孩子認為把好友的照片發到網上不需要徵得好友同意。因此,要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引導青少年了解網路以及各類新型網路産品,如微信聊天、短視頻、網路直播、網路遊戲、校園貸等,使青少年認識網路産品的本質與傳播規律,既了解網路的“好”也了解網路的“坑”,認識網路與現實的異同,認識網路時代應該具有的生活方式與網路安全意識。學校可以通過課堂討論或課後活動增加學生對這些産品的了解,網際網路産品公司可以通過友好的、貼近青少年理解的方式向青少年傳達網路産品的使用規則與風險,家長可以經常和孩子聊聊網路小説或網路遊戲等內容,這些都是在對青少年進行網路道德認知方面的教育。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基礎,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有正確的行為。
其次,要在陶冶青少年的網路道德情感上下功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青少年是科技産品的追隨者和擁躉者,他們對各類新産品的喜愛程度往往超出了理智。例如,有些青少年喜歡穿越、玄幻、仙俠類的網路小説,認為這些文學産品很有想像力,情節生動有趣。對這些産品的情感傾向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網路行為,甚至影響到他們在現實中的行為,他們會潛意識地模倣小説中的打打殺殺行為。也有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判斷是對的,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在網路上謾罵他人,暴露他人隱私等,這些都是道德情感出現偏差的結果。所以,家長和老師要注重線上線下聯動,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使青少年擁有自信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識,理性對待網路産品,形成健康、積極、美好的網路道德情感。這樣在網路上才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
讓網路道德建設回歸生活
錘鍊道德意志也是加強網路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面。例如,當一個孩子在網路上有罵人衝動時,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當網路遊戲太好玩不能自拔時,如何有所節制;當刷短視頻到三更半夜時,如何能理性地放下手機……堅強的道德意志,可以幫助青少年抗拒不良誘惑,抑制不道德行為。青少年自我控制力差,缺乏自主性,判斷能力不足,更容易在面對誘惑時難以抗拒。所以,培養青少年的道德意志,不能單靠青少年的自發性,還要給青少年更多選擇的自由。良好的意志品質需要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培養,沒有體驗和實踐,沒有見多識廣,在面對誘惑時就缺乏防禦能力。所以我們要給青少年創設一定的選擇情境,使青少年在不斷的自主選擇中增強抵抗力,形成頑強意志。我們還要教給青少年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使青少年學會抵禦誘惑。
網路道德一般體現在行為和習慣上。我們調查發現,26.1%的中小學生有過在網上談論、揭露過他人的缺點或秘密的行為,28.5%的孩子有過在網路上起鬨、罵人的行為。這説明,即使有近九成的青少年認為在網路上不能隨心所欲,但仍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會在網路上表現出失范行為。這也説明青少年在網路道德方面還存在嚴重的知行脫節現象。因此,我們應加強青少年網路安全教育,和青少年共同討論並提出明確的網路道德行為規範,使青少年在不斷的行為訓練中形成良好習慣。
網際網路已經成為青少年成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青少年的網路道德建設已成為時代呼喚和社會共識。我們應尊重青少年的成長規律,為青少年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使知情意行的培養一個都不能少。無根性是當前德育的一大缺陷,德育手段單一,難以適應新媒體時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需求,對各種道德與價值的衝突不能直面,以及用僵硬的灌輸代替引導。因此,網路道德建設要回歸生活,紮根生活,尤其要與新媒體時代的生活特點密切聯繫,使道德教育紮根現實,使網路道德建設更加人性化、科學化、時代化。
孫宏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11月25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