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昭通市,感受雲南脫貧攻堅的智慧與擔當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秉承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精準脫貧的攻堅戰正在雲南如火如荼開展。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路評論工作局協同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會與法頻道承辦的2019年“鏡頭中的脫貧故事”系列直播活動將走進雲南昭通市,用鏡頭講述這裡的脫貧故事。
昭通市是集革命老區、地震災區、散居民族地區為一體的深度貧困地區。全市11縣市區除水富市外均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和烏蒙山片區特困縣,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8.8萬人,貧困人口數居雲南省第一位,是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如何啃下這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昭通市通過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舉措,書寫了脫貧的生動注腳,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指引了方向。
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牽住“牛鼻子”。“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發展教育。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2019年9月25日至10月25日一個月期間的數據統計顯示,昭通市共勸返回校入學複學3028人,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失學子女1087人。聚焦對象精準、勸返處置、穩學保學,控輟保學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扶貧,讓昭通市直指導致貧窮落後的根源,牽住了脫貧致富的“牛鼻子”。
做“智叟”不做“愚公”,易地扶貧斬斷窮根。昭通很大一部分貧困群眾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冷涼地區,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差、建設成本高,生態敏感脆弱,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唯有搬遷才有脫貧出路。昭通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精準鎖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創造性提出“進城、入鎮、進廠、上樓”安置模式,以人民為中心,交出了“全市集中安置區(點)實現17.8萬人口搬遷入住,2020年春節前將實現18.44萬人搬遷入住”的脫貧答卷。
找準“金鑰匙”,産業扶貧結出碩果。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昭市通時曾指出“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産業”。昭通市礦産資源豐富,生物資源品質優良,因地制宜發展産業,不失為脫貧的良方。當前,有近80年蘋果種植歷史的昭通市,蘋果産業已成為種植面積突破60萬畝、産量65萬噸、産值60億元的“紅”産業,帶動了30萬貧困群眾發展增收。“小蘋果”助力“大産業”,産業扶貧為昭通市發展注入強動能,也繪就了通過産業扶貧、電商扶貧打造“蘋果之城”的美好藍圖。
“我們務必深刻認識深度貧困地區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性、重要性、緊迫性,採取更加集中的支援、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力的工作,紮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可以肯定的是,因地制宜、綜合施策,有智慧有擔當的雲南,一定能打贏這場深度貧困地區脫貧的攻堅戰,書寫下蓬勃發展的新篇章。(特約評論員 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