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黨史國史統戰史溫暖故事 “父輩的1949”系列節目受眾過億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楊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北京市委統戰部與北京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和北京時間聯合策劃,全市統戰系統共同參與,拍攝錄製了首都統一戰線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同心圓 中國夢——父輩的1949”系列特別節目,在國慶節前夕以廣播、電視、微視頻等形式隆重推出,再現了這段黨史國史和統戰史,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
“他年僅20歲,就作為代表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在會上發言。他登上天安門城樓見證開國大典,親耳聆聽毛主席向世界莊嚴宣告。他亦師亦父,言傳身教,用愛國情懷感染自己的孩子。從寶島臺灣到祖國大陸,從淳樸的高山族少年到臺盟中央名譽副主席,田富達的人生歷程,飽含了與祖國永不分割的深情。”這是《“父輩的1949”——田富達》中的一段話,這期節目講述了田富達的坎坷人生和赤子深情。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前夕,從華西大學畢業沒幾年的孫孚淩應父親之命回到北平,迅速找到了南開中學時期好友、地下黨員鄭懷之,從此在北平黨組織的領導下,熱情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各項工作,並且率福興麵粉廠積極參加解放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父輩的1949”——孫孚淩》講述了我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孫孚淩的家國情懷故事。
網友留言最多的是愛國華僑領袖、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彭澤民的故事。
彭澤民出生於廣東省四會縣白沙鄉一個貧農家庭,幼年跟隨伯父學醫,後父親病故,生活無著,家境窮苦。1902年他25歲,被迫漂泊到馬來亞吉隆坡謀生。正是這段僑居歲月,讓年輕的彭澤民有了更清晰的角度來觀察祖國的現狀、思考祖國的命運,也正是這段吉隆坡時光,讓他走上了一條愛國、革命的政治道路。1906年7月,孫中山從日本前往南洋視察,來到了吉隆坡,而彭澤民在南洋第一次見到了孫先生。“第一個馬來西亞的同盟會是在我父親的礦場搞起來的。除了為革命籌款,還組織一些年輕礦工參加了孫中山的起義軍。例如黃花崗起義,有很多同盟會的成員參與。所以他們不僅捐錢捐物,還用生命支援著孫中山的革命。”今年80多歲的彭澤民的兒子彭湛東説。
彭澤民的女兒彭潤平的回憶也感染了很多人。“7月我大考,我考了優秀成績,我就拿著成績單給我爸爸看,我爸爸特別高興,他馬上給我寫了一首詩:‘今聞考績佔優異,敢忘人民解放功?’意思是你永遠不要忘記共産黨,忘記國家人民對你的栽培……所以這首詩是我父親留給我寶貴的財富。我父親沒有什麼錢財留給我們,但是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非常多的。”
回眸歷史,重溫來路,講述黨外代表人士先賢參與新中國創建的故事。全市統一戰線深入挖掘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黨外代表人士的故事,選取了李濟深、張瀾、黃炎培、司徒美堂、彭澤民、何思源、林漢達、鄧稼先等黨外代表人士,人物範圍涵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代表。系列特別節目通過他們後代的講述,真實、生動、具體地再現先賢們同中國共産黨一起參與新中國創建的奮鬥經歷和心路歷程,反映他們追求進步、熱愛祖國、一心一意跟黨走的崇高品質和堅定信念,揭示中國共産黨成為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核心領導力量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歷史必然性。系列節目教育意義深刻,不僅豐富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史,也為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提供了良好學習資料。
系列廣播節目自8月7日在北京廣播電臺《行走天下》和《主播線上》欄目率先開播以來,現共計播出司徒美堂等人物訪談節目16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球華人》節目國慶期間也進行了集中播出。系列電視節目同步在北京電視臺的北京衛視及北京新聞頻道《北京您早》和《特別關注》中推出,現共計播出《光榮一生 革命一生——彭澤民》等微視頻15集。同時,系列微視頻節目依託網上“新時代傳播矩陣”,在北京時間、中華網、今日頭條、騰訊視頻、鳳凰網、梨視頻、愛奇藝等10余家網際網路平臺以及海外華文新媒體進行了廣泛推送。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廣播節目總收聽人次近3000萬,網上微視頻及電視節目總觀看人次超過1億。
“同心圓 中國夢——父輩的1949”後續系列特別節目還在持續拍攝製作中,預計將持續播出到10月下旬,努力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營造濃厚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