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異鄉青年調查:在外漂泊,你什麼時候最想家?
都市異鄉青年調查:在外漂泊,你什麼時候最想家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曾經的鄉音,悄悄地隱藏,説不出的諾言,一直放心上。”曾幾何時,歌曲《異鄉人》唱進了無數“北漂”“滬漂”“粵漂”青年人的心。
社交平臺探探近日發佈《2019都市異鄉青年調查報告》,對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漢、成都、重慶、西安10座城市的18歲~35歲異鄉青年進行抽樣調查,回收有效問卷近12000份。數據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受訪青年每年陪伴父母的時間少於10天。對於回不去的家鄉,有61.4%的青年會選擇浸潤著家鄉風味的外賣來遙寄思念。
六成年輕人每年陪伴父母的時間少於10天
“你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千里迢迢背井離鄉,下了火車正是夜晚,看到萬家燈火的那個瞬間。”這則某音樂平臺上的熱評,道出了許多異鄉青年的複雜心情。
根據報告結果顯示,有54%的異鄉青年每逢“得知家人遇到問題時”最想家,而那些生病無助、逢年過節、遭遇挫折的時刻,也在助推著思鄉情緒的蔓延。
隨著在外打拼的日子漸長,異鄉青年回鄉陪家人的時間越來越少。在工作1年~2年的異鄉青年中,有27.1%的人每年陪家人的時間不足10天。對於在異鄉工作8年以上的青年而言,回家陪伴父母少於10天的人則高達61.7%。
山西小夥剛戈自清華畢業後,在京城IT領域打拼。每年回家不超過半個月的他,愈發珍惜在家鄉平淡的生活。陪父母吃吃飯,聊聊天,走親訪友,偶爾聽他們嘮叨何時結婚生子。剛戈感慨,這樣的日子,因為稀有,所以珍貴。
六成異鄉青年點外賣尋找“舌尖上的家鄉”
常言道:味覺深處有記憶。用食物來消解思念,成了很多身在遠方的異鄉青年人偏好的方式。
根據報告數據顯示,61.4%的異鄉青年選擇點外賣來懷念家裏飄香的飯菜,24.1%的人會經常自己動手做家常菜以解思鄉饞,8.9%的人則選擇到當地的家鄉菜館裏大快朵頤。老家位於廣西柳州的周正,到上海從事教育行業已有兩年。上海清淡的飲食習慣,始終沒能改變他嗜辣的心。每次點螺螄粉外賣時,他都不忘加個豬腳,因為“在家裏一直都這樣”。
朋友圈遮罩家人,再苦再累也自己扛
這些用食物來化解鄉思的青年,習慣了對家人“報喜不報憂”。
報告顯示,都市異鄉青年發朋友圈遮罩家人的主要原因分別為:發佈情緒低落、工作不順、身體病痛、深夜出去玩的內容和發表有爭議性的言論。
在京工作的自媒體人茂品,平時沒有朋友圈遮罩家人的習慣,但有一次,想要發表針對某電視劇裏教育理念的探討時,她猶豫再三,最終還是點下分組鍵。“我怕我媽想太多,以為我是在影射她教育理念的不好。如果她一通電話打過來,隔著螢幕我還真不好解釋,挺麻煩的。”
“再苦再累也自己扛”,是來自廈門的安子對家人遮罩朋友圈的初心,“也許是家人給了我們許多壓力,想要發泄,卻又不敢讓他們知道自己難言的脆弱。”在京求學的莫西感同身受,對於正值本命年的他來説,只有當生活的“憂”被自己硬生生挨過去時,他才會向父母以開玩笑的方式説出自己曾經的委屈。
都市青年VS小鎮青年:在何處安家
在當代消費主義浪潮的鼓吹描摹中,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似乎每日都能在“買買買”與“吃吃吃”間無限迴圈,但實際上,每月剛性固定的房租/房貸就足以讓不少人遊走在“吃土”的邊緣。
報告數據顯示,72.1%的在都市打拼的青年,需要將每月四分之一以上的薪水用於交房租/房貸,而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小鎮青年的房租/房貸壓力高於月收入四分之一的比例僅為12.4%。因為生活成本較高,都市青年普遍認為,月薪12415元是支撐自己在一線大城市里長久生活下去的理想月收入。
在本次調查中,針對“近一年內單筆最大支出”這一問題,不同地區的青年交出了各各不同的答卷。小鎮青年一年單筆最大支出的前三項為購買奢侈品、買車和旅遊,而都市青年則為房租房貸、學習培訓班和旅遊,其中選擇房租房貸的佔比高達41.5%。
曾考慮留在大城市工作的研究生黃心,在畢業後依舊選擇回到三線城市的家鄉。“雖然難以選擇,但總要有所選擇”,在黃心看來,“能在家裏住,能開車去工作,能照顧父母,沒什麼不好”。如今省掉了房租的他,還樂滋滋地投資起了自己喜歡的羽毛球拍收藏。
然而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無法體會這種無房租壓力的瀟灑。
報告數據顯示,63.2%的都市異鄉青年曾經歷過一年內多次搬家,其中有31.6%的人一年搬家達3次以上。超過6成的年輕人遭遇過僅入住3個月就被迫換房的經歷,最短租房經歷在7天以內的比例為14.8%。在本次調查的10座城市中,住房安穩度從高到低排名分別為重慶、成都、西安、廣州、杭州、深圳、南京、上海、武漢、北京。
來京工作3年的小刀,就經常體驗著説走就走的搬家。因為工作原因,需要長時間出差,出差回來前把房子退了,回來後就要另尋住處。但他要求不高,只要有個穩定的家能放行李就心滿意足。“其實我就是一隻蝸牛,一步一步往上爬。反正漂泊江海為志趣,一蓑煙雨任平生嘛。”小刀打趣道。
漸行漸遠的故鄉 生根發芽的他鄉
異鄉漂泊數載,近七成年輕人曾被家人“勸退”回家,但仍有57.3%的人決心留在大城市紮根。
報告結果顯示,異鄉青年不願回家的幾大原因為:薪酬待遇低、工作機會少、生活單一資訊滯後、生活不自由和被家人要求早婚早育。在一二線城市吸引力的調查中,“發展機會多”成為年輕人的首要關注點,比例高達60.8%。其次,薪資待遇高、生活自由束縛少,位列二三。在杭州工作過5個月的路遙説,相較于家鄉,自己在大城市裏看到了無數種生活的可能,“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提升自己的品味,拓寬生命的厚度。
對於出生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個縣城的袁甜甜來説,成都是一座讓人感覺無比舒心的城市,不僅平臺高,生活也比家鄉便利很多。更重要的是,她對大城市賦予自己的自由樂在其中,“少了一些人情世故和不必要的交往,朋友間的距離正好,也有屬於自己的充足的私人空間”。
“逃離”與“自由”也是工作多年的茂品選擇背井離鄉的關鍵原因。“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而複雜的家庭關係讓我疲於糾纏,於是我選擇擱淺,讓矛盾冷淡。但多年後我才明白,其實是我沒有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在無數次焦慮與希冀並存的時間間隙裏,都市裏的異鄉青年正逐漸建構著屬於自己的生活。
數據顯示,72.1%的異鄉青年平時聯繫得最密切的朋友,是自己離開家鄉後在大城市裏認識的人,其中,同事(前同事)所佔比例最高,為44.1%;其次,線上和線下活動認識的朋友為28%,大學同學佔比16.3%。而多數人與自己家鄉的小初高同學漸行漸遠,平日聯繫密切的比例僅有8.2%。在廣州工作的福建女孩舒舒認為,其實這並不遺憾。“有很多人只能一起相伴著走一段路,想通了這一點,失落感就沒那麼大了。”
儘管每個人對歸屬感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都市異鄉青年有一些共性選擇:經濟有保障、穩定有上升空間的視野、有心意相通的愛人成為歸屬感的重要來源。此外,穩定的朋友圈層和在當地買房也是大城市歸屬感中佔比較高的因素。
在行色匆匆的都市裏,無數告別了家人庇護的異鄉青年,正打造著自己的“閃光時刻”,每一次自我價值實現的瞬間,都讓漂泊惶惶的內心變得愈加溫柔堅定。工作被認可,升職漲薪、租得起更大的房子、湊夠了首付、請爸媽來自己所在的城市玩、做出了媽媽的拿手菜等等時刻,都隨著時間的沉澱,變成了成就感滿滿的無悔選擇。
“想家也解決不了問題,既然是自己的選擇,那就好好生活吧。北京充滿無限可能,我相信我也是其中充滿無限可能的一個!”北漂青年小刀的言語裏滿是未來可期。(本文受訪者均為化名) (見習記者 黃丹瑋 實習生 王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