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你走出大山”——大學生支教故事

2019-09-20 10:12: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題:“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你走出大山”——大學生支教故事

  新華社記者

  “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你們為榜樣,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2014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的回信中這樣鼓勵大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奔赴西部地區,紮根基層教書育人,寫下了充滿激情和奮鬥的人生篇章,為廣袤的土地帶去無盡的生命力,為偏遠地區的百姓帶去希望。

  帶你走出大山,為你點亮希望

  復旦大學、上海自然博物館……這一個個大上海的地點,變成一張張照片存儲在海林從媽媽那借來的手機裏。

  “我一張都捨不得刪,經常翻出來看看。”這位14歲的少年説。

  今年7月,就讀于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將臺中學的海林成為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西部學子勵志遊學計劃的“幸運兒”,與來自寧新黔滇四個支教地的48名學生一起走出大山。

  這是海林第一次參觀博物館,“覺得好震撼,設計很棒,動植物標本超級多,讓我大開眼界。”

  “我現在腦子裏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寧夏最好的高中,升入理想的大學,走出大山。”海林説。

  “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這是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一直傳承的口號。

  打通與外面世界的聯繫,賦予孩子們更多了解世界、豐富生活的載體,是支教隊員們共同的心願。

  於是,十年前,電腦被支教隊員張陽搬進了教室,為不會説普通話的孩子們播放網上下載的課文朗讀原聲;十年後,支教隊員張正嫻在電子白板上播放能夠“看”到世界的視頻……

  復旦大學第二十屆支教團隊員阿卜杜米吉提艾麥提在將臺中學支教時,組建了西吉縣第一支鄉鎮中學男子、女子足球隊。足球,為很多山裏娃帶來了快樂和夢想。

  14歲的馬海燕是這支女子足球隊的守門員。暑期遊學期間,她在上海體育場現場觀看了一場中超聯賽,“現場看比賽讓我真正感受到足球的魅力,堅定了要好好學習的決心。”

  和你在一起的時光,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自己曾經是一名農村留守兒童,經過努力幸運地考上了清華大學。對我而言,支教的意義不僅僅是給別人傳授知識,還能夠讓自己看到努力與堅持的力量。”2016年8月清華大學學生洪旭在湘西開啟了一年的支教生活。

  “支教不光是盯著學生的成績,還包括教會他們為人處世等學習之外的東西。”回憶起支教時光,洪旭有些動情地説,“走進他們的生活,我也慢慢學會如何發現別人的閃光點。”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圖文互動)(1)“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你走出大山”——大學生支教故事

  清華大學學生白浩浩(左三)在西藏當雄縣與村民合影(2017年4月30日攝)。 新華社發

  “支教那一年是我20多年來最累的一年,但也是最有收穫的一年。”和洪旭同批支教的清華大學學生白浩浩去了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曾是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隊員的他在那裏組建起了一支國旗護衛隊。

  耳濡目染的一切,讓白浩浩至今難以忘懷:“我曾去過一個海拔5000米的小學,那裏6月份還會下雪。在那種環境下,同學們展現出的生命力和樂觀的態度,深深感染著我。”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圖文互動)(2)“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你走出大山”——大學生支教故事

  出身四川農村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15級本科生李照青在雲南彌渡一中辦公室(9月18日攝)。 新華社發

  “行走在祖國邊疆的路上,才是生命中最受用的大學。”帶著學長這樣的“囑託”,出身四川農村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15級本科生李照青一個多月前前往雲南彌渡一中支教。

  而正是支教老師,在她小學時展現了一幅五彩斑斕的世界,成為她奮鬥的動力,“我的老家地處偏遠,師資緊缺,我們一直沒有機會學英語。直到小學四年級,一位扎馬尾的姐姐走進課堂,告訴我們,她是從江西來支教的,負責教我們英語。這是我第一次聽説支教這個詞。”

  擔任兩個班的英語老師,備課、上課、改作業,成為李照青的日常生活。她説:“我確信,在這一年中,我會在實踐中學習,向生活學習,用學習所得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

  因為要陪著你,所以選擇留下來

  回憶起當年,侯朝茹不斷提起兩個車站,一個在河北,一個在新疆。“我熱愛教育事業,會為她做貢獻。”這是侯朝茹19年前離開家鄉保定時做出的承諾。一諾千金,到今天,她已經踐行了19年。

  2000年,保定學院15名優秀畢業生乘火車,到新疆且末縣任教。侯朝茹就是其中之一。

  且末縣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東南邊緣,這裡幾乎沒有綠色,只有空闊寂寥的黃沙。嘴唇乾裂,咽喉疼痛,流鼻血……開始幾年,乾燥惡劣的環境讓她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老師,這裡風大天干,您要多喝水。”前排學生掏紙幫她止血的情景,侯朝茹記憶猶新,“學生們淳樸的關心,心頭涌上的暖意,支援我走到了今天。”

  低扎的馬尾,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站在講臺上,40歲的她依然青春、自信、從容。

  侯朝茹形容自己是一株沙漠植被——紅柳,如果把它放到大城市的園林裏,根本不起眼,但在沙漠裏卻能發揮大作用。多年來,她和一同前來且末縣任教的老師們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畢業生。

  和侯朝茹不同的是,來自湖北農村的吳順喜是在西藏支教後決定進藏工作的。

  26歲的吳順喜在忙碌工作中度過了在西藏的第4個中秋節。45平方米的宿舍裏除了桌上幾塊月餅,看不出更多的節日氣氛。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圖文互動)(3)“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你走出大山”——大學生支教故事

  吳順喜(右)在西藏山南市瓊結縣瓊結鎮仲堆社區居民扎西尼瑪(左)家裏走訪(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吳順喜作為湖北文理學院“格桑花”支教隊成員兩次來到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中學支教。畢業後他選擇留藏工作,目前是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瓊結鎮仲堆社區的第一書記。

  “小夥子很優秀,熱愛基層工作,幹活踏實認真,注重民族團結。”瓊結縣委組織部部長肖紅説,吳順喜工作3年已榮獲縣“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

  “雖然這裡缺氧、紫外線強,缺少娛樂活動,但我很享受、很快樂。”吳順喜説,“我們做的事情雖小,但通過精神的傳承,讓更多人來到這個地方為祖國邊疆服務,也算是一種貢獻。”

  支教,一直在路上——據統計,2018年,教育部等部門開始實施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新增援派教師4000名……(執筆記者:李斌、樊攀,參與采寫:艾福梅、周曄、王學濤、白明山)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