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畫像:呈現六大新氣象
■本報記者 朱寶琛
8月22日,全國工商聯發佈了“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與去年相比,有85家企業新進入榜單。另外,有20家民營企業500強入圍世界500強,比上年增加3家。
透過榜單,一幅我國民營企業500強“畫像”完整地呈現了出來。
需要説明的是,這一榜單是在全國工商聯上規模民營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按照上一年的年營業收入總額降序排列産生的。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黃榮在發佈報告時,總結了2019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呈現的新氣象:入圍門檻持續提升;超大型企業繼續增長;利潤水準有所提升;社會貢獻持續加大;産業結構持續優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出口總額實現較大增長。
2018年,民營企業500強聚焦實業、做精主業,堅持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強品質品牌建設,主動參與國家重大戰略,打好“三大攻堅戰”,推動企業實現高品質發展。
此外,通過分析,還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企業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融資成本、原材料成本、稅費負擔依然是民營企業500強感到影響最大的三項成本。
營收入圍門檻
提高至185.96億元
榜單顯示,排在第一位的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營業收入突破7000億元,達到了7121.02億元。這也是華為連續第4年蟬聯冠軍。而對比2016年初登榜首時,華為的營業收入整整翻了一番,增勢強勁。
緊隨其後的是海航集團有限公司和蘇寧控股集團,營業收入分別是6182.93億元和6024.56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又創新高:最低營收也達到了185.86億元。這一入圍門檻,較上一年度增加了29.02億元。
根據榜單,超大型企業繼續增長。2018年, 12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比上年增加3家。
與此同時,榜單顯示,民企變得越來越“有錢”了:2018年資産總額超過1000億元的企業有76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其中,恒大集團有限公司以1.88萬億元的規模,排在民營企業500強資産總額首位。
“500強民營企業入圍門檻提高、超大型企業繼續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萬博兄弟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滕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方面有利於産業集中度的提升,反映了企業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同時也要注意在國內防止形成壟斷,要注意保護中小企業、創業企業的生存空間,保持微觀層面的競爭活力。
那麼,對於企業來講,究竟需要多少年才能成長為500強?天眼查數據顯示,上榜的企業中,註冊時間集中于1992年-2011年,其中2003年註冊的企業最多,有41家。
從地域分佈來看,浙江省企業上榜最多,有92家,其次為江蘇省、山東省和廣東省,分別是83家、61家和60家。
上述四省的上榜企業數量達到296家,佔比為59.2%。
“與上榜企業數量相對應的是,2019年上半年這幾個省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也居全國前4位,在全國GDP中的比重達到41%,其中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和浙江省的GDP比重分別為12.3%、11.8%、10.2%和6.9%。上榜民營企業數量與各省GDP規模的大致匹配,表明民營企業是各省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動機。” 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財富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他同時表示,除了與各省GDP排名相匹配外,上述各省從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餘額比重,也居於全國前四位,2018年末其佔比分別為10.7%、8.6%、5.7%和7.8%,合計比重為32.8%,反映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援與經濟增長大體匹配。
新經濟企業
有待進一步發展壯大
透過榜單,《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第二産業入圍企業337家,繼續佔據主體地位。其中,製造業入圍企業295家,比上年增加7家。第三産業入圍企業157家,比上年減少5家,資産規模和營業收入分別佔500強的六成和四成,比重均比上年有所提升,第三産業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
民營企業500強前十大行業共包含312家企業,比上一年減少4家,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綜合、房地産業、建築業位居前四位。
對此,滕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産業情況來看,黑色採掘、房地産、建築企業等佔比過高,新經濟企業佔比較少,這一方面反映了當前和過去一個時期的經濟結構特徵,同時也反映了中國經濟供給結構老化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
“未來這些供給老化的行業增長前景堪憂,新經濟企業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壯大,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任重而道遠。”滕泰説。
他進一步表示,抓住全球産業鏈調整和重構帶來的機會,中國將涌現出更多的科技創新企業。與這些産業重構相關的上下游企業也將像二十年前搭上製造業和房地産業快車一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2019年雖然傳統産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但是5G、新能源、人工智慧、物聯網、基因技術、腦科學等新技術突破和新産業爆發,也都孕育著巨大的增長前景。”滕泰進一步表示。
此外,對於很多新經濟和軟産業而言,需求是要靠新供給創造出來的,新時代的企業家應該考慮如何通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用新産品供給創造、引領新需求。
伍超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全國層面看,上榜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支柱産業,高科技産業企業數量仍偏低,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仍然任重道遠。但超過七成的高科技企業分佈在上述四省,表明該四省的經濟結構優於全國平均水準,經濟增長品質也要好于全國其他省份。
“隨著國家不斷推動更多支援民營企業的政策落地實施生效,我國高科技民營企業數量有望不斷增加,比重也將趨於提高,經濟結構調整有望得到提速。”伍超明説。
融資難融資貴
仍是制約民企發展重要因素
數據顯示,感到融資難融資貴的500強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從2016年的235家增長到2018年的265家。民營企業500強參與PPP項目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融資難融資貴。
“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現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於全球各國,因為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過程中相對起步較晚,因此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時候面對的挑戰和困難相對於國有企業部門更為顯著。”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一問題,政府部門在過去兩年深化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在竭力解決。
“在政策工具方面開發了各類針對小微民營企業的定向工具,例如定向降準和TMLF等。”章俊説。
他進一步表示,長期來看,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是要大力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來推進直接融資,讓更多的優質和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去股市融資,而目前科創板的成功推出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