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革命歷史帶來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20日上午來到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向西路軍革命先烈敬獻花籃,並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長征,中國革命史上艱苦卓絕的奮鬥史詩,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生離死別的故事。
在福建古田,總書記講到血戰湘江,“長征出發時,紅軍隊伍中有兩萬多閩西兒女。擔任中央紅軍總後衛的紅34師,6000多人主要是閩西子弟,湘江一戰幾乎全師犧牲。”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總書記説:“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長征這條紅飄帶,是無數紅軍的鮮血染成的。”
要了解這段歷史,不僅要讀要看,還要走近它、觸碰它,才能領略它真正的意義。
梳理不難發現,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江西于都、轉折地貴州遵義、勝利會師地寧夏將臺堡,以及安徽金寨、陜西延安等,都留下了總書記的足跡。
對於長征這段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刻的理解:
在於都,他感嘆黨和紅軍就是依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絕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後取得了勝利,創造了難以置信的奇跡。
在遵義,他指出,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在寧夏,他提出,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近日,他對“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希望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不斷跨越前進道路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三個“來之不易”,道出了偉大成就背後的艱辛歷程,更指明瞭學習、銘記這段歷史的意義所在。
習近平認為,對我們共産黨人來説,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西柏坡紀念館、古田會議會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等地既見證中國革命歷史發展軌跡,更是傳承革命文化的精神載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國內考察期間多次前往革命老區,瞻仰紅色遺址遺跡。他説:“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
《復興之路》展覽上,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把人們帶回了近代以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難忘歲月;中共一大會址和嘉興南湖紅船則銘刻著襁褓中的中國共産黨的堅韌與頑強。
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提中國夢。
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週,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誓堅定政治信念。
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這十二個字是中國共産黨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實踐真理,是中國共産黨人永葆青春的活力源泉。
出品人:趙承
策劃:霍小光、張曉松
監製:車玉明
文字:黃玥、王鵬
攝影:蘭紅光、鞠鵬、李學仁、謝環馳、王曉
編輯:劉羽佳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