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時代鐵路榜樣丨汪伯華:“神奇工長”的超能力

2019-07-25 13:55:00
來源:中國鐵路
字號

  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勁兒

  什麼活兒都幹

  啃最硬的骨頭、管後進的班組

  他就像一個救火隊長

  每次在他的帶領下

  不出3個月

  後進班組都能變成先進工區

  他就是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

  百色工務段百色線路車間

  百色線路維修一工區工長汪伯華

  汪伯華,重慶市銅梁區人,1972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1993年10月參加工作,2009年獲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共産黨員稱號,2011年獲火車頭獎章,201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天公不作美,“天窗”命令剛下達,大雨就劈裏啪啦地下了起來。

  7月4日早晨,百色工務段百色線路車間新成立的百色線路維修一工區第一次開展上道作業。首任工長汪伯華手提起撥道器一馬當先,起道、扒石砟、換墊板、測量線路水準高低……哪一項作業進度落後,他就上去搭一把手,保證各項作業銜接有序。

  “我們工長從來不挑活兒,什麼都幹,風雨無阻。特別是臟活累活,更是搶著幹。”工區唯一的女職工、防護員劉思婷説。

  大雨中,豆大的水珠密密地打在汪伯華身上,他不避不讓,彎腰、下蹲、起立,每一個作業環節都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投身工務工作21年,他始終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線路,先後將6個落後工區變成先進班組,贏得了“神奇工長”的美稱。

  擔使命,迎難而上顯初心

  “這是一個更重的擔子。”説起新組建的百色線路維修一工區,百色工務段黨委書記劉武語重心長地説。

  與以往汪伯華所在的工區不同,這次新組建的班組主要負責整治病害最嚴重、品質最差的線路區段。班組管轄里程長達112.7公里,哪需要整治就暫住哪,施工作業結束後再遷徙去別處。

  “最難幹的活兒,組織上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汪伯華。”劉武説。其實這種臨危受命的工作已經是第七次落在汪伯華身上了。

  2006年7月以來,他先後擔任岩龍、田丁、沙廠坪、興義、冗百、永樂線路工區工長。這些工區在汪伯華到來之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線路品質排名全段倒數、職工工作積極性不高。

  啃最硬的骨頭、管後進的班組,汪伯華就像一個救火隊長。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每次在他的帶領下,不出3個月,這些大家眼中的後進班組都能變成先進工區。

  “我是一名共産黨員,就要服從組織的安排,盡心盡責做好工作。”這是汪伯華常説的話,也是他的行動指南。

  1993年10月,21歲的汪伯華來到鐵道部第二工程局二處,成為一名鐵路建設者,曾參與修建南昆鐵路。

  那時的大西南還是重重大山阻隔的閉塞之地。“沿線老百姓住的都是破破爛爛的土房,真是窮啊。”回想起修建南昆鐵路、建設大西南的日子,汪伯華感慨萬千。從那時起,他心裏就牽掛著這一片土地。

  南昆鐵路建成通車後,沿線需要大量線路養護工。“招賢令”一齣,便觸動了汪伯華內心深處的那份牽掛。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並於1998年7月順利成為一名線路工。

  南昆鐵路號稱中華第一扶貧線,是西南地區的出海大通道。1998年底,南昆鐵路開通運營的第二年,能力利用率就超過90%,成為當時全國鐵路臨管運營期能力利用率最高的新線,也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線、企業運輸的生命線和老百姓脫貧增收的致富線。

  2003年11月,汪伯華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為維護鐵路大動脈的安全暢通,他熟記線路各種繁雜的數據、標準、尺寸,碰到問題就打電話向技術人員請教,想方設法保障線路平穩。

  “每當我把一個全段最差的班組帶成全段、全局集團公司乃至全路的先進班組時,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但往往這個時候,就是我離開的時候,説不委屈那是大話。”汪伯華動情地説,“可一想到自己是一名黨員,我就覺得那都不是事兒。”

  嚴要求,精益求精成工匠

  “現場是4的就放6,是0的就放2。”7月4日,在滂沱大雨中拆換鋼軌墊板的工區職工馮金成,聽到工長汪伯華的提醒,用手擦了擦墊板上的水,再三確認厚度無誤後,才將墊板塞到槽裏。

  在南昆線,汪伯華對工作高標準、嚴要求是出了名的。自我加碼,精益求精,一直是汪伯華對線路養護工作的不懈追求。更高的標準意味著更大的工作量,每整治1公里線路,至少要彎腰1000多次。

  剛開始,很多人認為汪伯華是多此一舉。久而久之,職工們看到高標準帶來的安全與效益後都認可了汪伯華的做法。

  “2012年10月,汪工長來到我們工區後,作業要求很嚴,工作時間也比以前長,不過線路品質明顯改善,每月拿到的績效也比原來多三四百塊錢,我們都樂意跟著他幹!”2008年就到永樂線路工區工作的老職工黃永幹説。

  “對工務人來説,發現線路病害就像眼睛裏進了沙子,不除掉就不舒服。”汪伯華坦言,他對線路病害向來都是零容忍,特別是想到南昆線承擔的扶貧使命,幹勁就更足了。

  2009年1月的一個晚上,貴州興義氣溫驟降到0攝氏度,時任興義線路工區工長的汪伯華忙碌到將近淩晨,躺下來被子還沒有捂熱,就聽到列車通過接頭時發出異常聲響。

  他感覺有點不對勁,立即拿起照明燈跑到現場,經過仔細排查後發現,調車線的鋼軌有一個接頭夾板已經裂斷,情況十分危急。他立即採取防護措施,換上新配件,消除了安全隱患。

  “只要嚴格執行作業標準,堅持苦幹實幹,就沒有養不好的線路。”這是汪伯華2016年底與南寧電務段黨員職工交流時説的一段話。

  帶頭幹,溫暖人心聚合力

  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汪伯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2012年4月,在上級部門的安排下,汪伯華暫時離開待了14年的南昆線,到湘桂線支援桂林工務段親睦村線路工區線路病害整治。

  雖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但這並沒有影響汪伯華工作,他找準扣分最嚴重的小半徑曲線狠抓整治,嚴格執行“三個一”作業標準。生活上,他每天淩晨4時起來挑水為工區職工做早餐,帶頭清理工區衛生環境。

  真抓實幹勝過千言萬語。看著汪伯華這個“臨時工長”埋頭苦幹,士氣低落的班組重新振作起來。他們跟著汪伯華,按照他的工作方法嚴格整治線路病害。

  曾有人問汪伯華,付出這麼多值得嗎?汪伯華説:“吃虧是福。”而汪伯華的妻子王靜則打趣道:“那兩根鋼軌就是他的‘情人’,他愛它們,每天跟它們在一起的時間比跟我還多!”

  百色工務段勞動人事科職員劉楠是汪伯華一手帶出來的徒弟,説起他的師傅,他概括為“三多”:幹的活比別人多,懂的業務知識比別人多,留守工區的時間比別人多。

  其實汪伯華的家就在離工區約半小時車程的百色市區,但他一個多月才回一次家。他説,只有留在工區,他心裏才踏實。

  “‘神奇工長’的名號早就聽説過了,今天看到汪工長干活那股勁兒,終於知道他的神奇在哪了,就是拼盡全力幹。跟著他,肯定有奔頭!”剛調入到百色線路維修一工區的年輕職工郝楠信心滿滿地説。

  巍巍南昆,青山依舊

  初心不改,活力常在

  在新的工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