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全文)

2019-07-21 11:1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1日發表《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全文如下:

  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

  (2019年7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新疆從來不是“東突厥斯坦”

  三、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

  四、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融合形成的

  五、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六、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

  七、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結束語

  附件:中國歷代紀元簡表

  前言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位於亞歐大陸腹地,與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個國家接壤,著名的“絲綢之路”在此將古代中國與世界聯繫起來,使其成為多種文明的薈萃之地。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新疆的命運始終與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然而,一個時期以來,境內外敵對勢力,特別是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以下簡稱“三股勢力”),為了達到分裂、肢解中國的目的,蓄意歪曲歷史、混淆是非。他們抹殺新疆是中國固有領土,否定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多宗教並存等客觀事實,妄稱新疆為“東突厥斯坦”,鼓噪新疆“獨立”,企圖把新疆各民族和中華民族大家庭、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割裂開來。

  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否定。新疆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從來都不是什麼“東突厥斯坦”;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融合形成的,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新疆是多文化多宗教並存的地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中華文化懷抱中孕育發展的;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與中華文化相融合的伊斯蘭教紮根中華沃土並健康發展。

  一、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歷史上,養育中華民族及其先民的東亞大陸,既有農耕區,也有遊牧區等。各種生産生活方式族群的交流互補、遷徙匯聚、衝突融合,推動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幾個王朝夏、商、周先後在中原地區興起,與其周圍的大小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逐漸融合形成的族群統稱為諸夏或華夏。經春秋至戰國,華夏族群不斷同王朝周邊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等7個地區,並分別聯繫著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周邊諸族。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西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再次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

  從漢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統稱為西域。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漢朝以後,歷代中原王朝時強時弱,和西域的關係有疏有密,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管治時緊時松,但任何一個王朝都把西域視為故土,行使著對該地區的管轄權。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演進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開拓了中國的遼闊疆土,共同締造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國多民族大一統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鬥造就的。

  西漢前期,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區,並不斷進犯中原地區。漢武帝即位後,採取一系列軍事和政治措施反擊匈奴。西元前138年、西元前119年,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聯合月氏、烏孫等共同對付匈奴。西元前127年至西元前119年,3次出兵重創匈奴,並在內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後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西元前101年,在輪臺等地進行屯田,並設置地方官吏管理。西元前60年,控制東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漢,西漢統一西域。同年,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西元123年,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繼續行使管理西域的職權。

  三國曹魏政權繼承漢制,在西域設戊己校尉。西晉在西域設置西域長史和戊己校尉管理軍政事務。三國兩晉時期,北方匈奴、鮮卑、丁零、烏桓等民族部分內遷並最後與漢族融合。327年,前涼政權首次將郡縣制推廣到西域,設高昌郡(吐魯番盆地)。從460年到640年,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了以漢人為主體居民的高昌國,歷闞、張、馬、麴諸氏。隋代,結束了中原長期割據狀態,擴大了郡縣制在新疆地區的範圍。突厥、吐谷渾、党項、嘉良夷、附國等周邊民族先後歸附隋朝。唐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管理大為加強,先後設置安西大都護府和北庭大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于闐王國自稱唐朝宗屬,隨唐朝國姓李。宋代,西域地方政權與宋朝保持著朝貢關係。高昌回鶻尊中朝(宋)為舅,自稱西州外甥。喀喇汗王朝多次派使臣向宋朝朝貢。元代,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1251年,西域實行行省制。明代,中央政權設立哈密衛作為管理西域事務的機構,並在嘉峪關和哈密之間先後建立安定、阿端、曲先、罕東、赤斤蒙古、沙州6個衛,以此支援管理西域事務。清代,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中國西北國界得以確定。此後,對新疆地區實行了更加系統的治理政策。1762年設立伊犁將軍,實行軍政合一的軍府體制。1884年在新疆地區建省,並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1912年新疆積極響應辛亥革命,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行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共同團結奮鬥,新疆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繁榮發展時期。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疆土既有割據時期又有統一時期,統一與割據交替迴圈,國家統一發展始終是主流方向。同中原地區不同時期曾經存在諸侯國或割據政權一樣,新疆地區也多次出現地方政權割據情況,但不論這些政權割據時間有多長、局面有多嚴重,最終都走向重新統一。歷史上,西域不同時期曾經存在的“國”,包括城郭諸國、行國、封國、王國、汗國、王朝、屬國、朝貢國等形態,無論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還是宋代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王國等,元代察合臺汗國,明代葉爾羌汗國,都是中國疆域內的地方政權形式,都不是獨立的國家。即便是地方割據政權,也都有濃厚的中國一體意識,或認為自己是中原政權的分支,或臣屬於中原政權。宋代著名歷史文獻《突厥語大詞典》將當時中國分為上秦、中秦和下秦3部分,上秦為北宋,中秦是遼朝,下秦為喀什噶爾一帶,三位一體為完整的秦。在《長春真人西遊記》中漢人被稱為桃花石,相應在《突厥語大詞典》詞條裏,回鶻人被稱為塔特桃花石,也有的直譯為中國回鶻人。在喀喇汗王朝錢幣上,常有桃花石布格拉汗、秦之王以及秦與東方之王等稱呼,標示是中國的一部分。

  二、新疆從來不是“東突厥斯坦”

  突厥是6世紀中葉興起于阿爾泰山地區的一個遊牧部落,于552年消滅柔然汗國,建立突厥汗國。583年,突厥汗國以阿爾泰山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勢力。630年,唐朝發兵擊敗東突厥汗國。657年,唐朝聯合回紇滅西突厥汗國,中央政權完全統一西域。682年,安置在北方的東突厥部眾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後突厥汗國政權。744年,唐朝與漠北回紇、葛邏祿等聯手平定了後突厥汗國。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因功被冊封為懷仁可汗,在漠北建立回紇汗國。突厥作為我國古代的一個遊牧民族,也隨著汗國的消亡于8世紀中後期解體,並在西遷中亞西亞過程中與當地部族融合,形成多個新的民族,新的民族與古突厥民族有本質區別。從此,突厥在我國北方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把新疆稱為“東突厥斯坦”,更不存在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國”。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隨著西方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各種語言的劃分,一些國家的學者和作家頻繁使用“突厥斯坦”一詞,指代天山以南到阿富汗北部,大體包括新疆南部到中亞的地域,並且習慣以帕米爾高原為界,將這一地理區域分為“西突厥斯坦”和“東突厥斯坦”。19世紀末20世紀初,“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思潮傳入新疆以後,境內外分裂勢力將這個地理名詞政治化,將其內涵擴大化,鼓噪所有使用突厥語族語言和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聯合起來,組成政教合一的“東突厥斯坦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論調,成為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國外反華勢力企圖分裂中國、肢解中國的政治工具和行動綱領。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