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晨英:廿載堅守,只為更好傳承紅色文化
曾晨英已經在江西寧都縣博物館工作整整20年了。
從當初半路出家的懵懂到如今的寧都革命史專家,20載光陰歲月賦予她的不僅僅是越來越從容的工作狀態,更是對寧都這片紅色土地越發深沉的熱愛,對寧都革命歷史研究愈加執著的堅守。
曾晨英(左一)和父親(中)為記者講述寧都革命歷史。中國青年網記者 方瑞 攝
曾晨英的父親曾慶圭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一直從事寧都革命歷史和寧都起義歷史研究,曾任寧都縣博物館副館長。在她的印象中,父親經常外出採訪、徵集資料,甚至有一年春節也不在家。“我一直是很崇拜和敬仰父親的,他對於歷史研究工作的嚴謹、執著和敬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曾晨英説。
在博物館大院長大的曾晨英,受父親影響,從小就開始接觸寧都的革命歷史,也對發生在自己家鄉的那段紅色歷史很是感興趣。高中開始,她就常常利用閒暇時間幫著父親謄抄手稿、校對和複寫。1999年父親退休後,26歲的曾晨英調入寧都博物館工作,接過了父親手中的事業棒。
帶著父親的希望和自身的熱情,她從最基礎的資料編研工作開始做起,踏上了對寧都革命歷史研究的漫漫“長征路”。
然而寧都革命歷史豐厚,涉及面廣,資料也很複雜,要想短時間內理清這些史實,對於非科班出身的曾晨英來説並非易事:“剛開始覺得挺難的,但我這個人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既然幹了就一定要幹好,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就這樣,她一頭扎進了龐雜的資料堆裏,邊幹邊學。
20多歲本該是很多女孩子愛“瘋”愛玩的年紀,曾晨英卻每天都伏在案頭不停地與各種文獻資料打交道,有時候一個問題都要反覆琢磨很多遍。“連電視基本上都不看,更不用説出去玩。”但她卻一點也不覺得枯燥,“越接觸得多就會發現自己對這些東西越著迷。而且寧都的歷史文化這麼豐厚,永遠有很多可挖掘、可鑽研、可發現的東西在等著我。”
靠著一股鑽勁兒,曾晨英從“不懂”到“懂”,從“艱難”到“嫺熟”,一步步深入挖掘研究中央蘇區歷史和地方史志,寫出數十篇頗有見地的論文和黨史文章,成為當地有名的紅色文化研究者和文博專家。
從業20年來,為了挖掘和保護當地的文物,她幾乎走遍了寧都的大街小巷、鄉村田野。
2008年,寧都開始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面對任務重、人手少的情況,曾晨英主動請纓,加入了普查隊伍,擔負起全縣文物普查工作。
前後幾年的時間裏,她披星戴月、走村串巷,只為發現更多的歷史印跡。“到處都是古建築,蘇區標語也特別多。”曾晨英説,“雖然比較辛苦,但是過程中真的發現了很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文物,也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寧都的歷史文化底蘊的豐厚。”2011年12月,她獲得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全國文物普查積極貢獻獎”榮譽證書。
多年的革命歷史研究工作讓曾晨英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很是執著。
2012年,她作為業務骨幹參與寧都縣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陳列展覽籌備工作。從史料、文物的徵集,到版面的校正、圖展的介紹,再到場景、燈光設置,她和同事們反覆打磨、力求完美,僅一本《陳列大綱》的撰寫修改就耗時近一年,陳展草稿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文字佈滿了每一頁。
“開展的那一天真的特別高興,很有成就感。”曾晨英説,父親對自己的工作也非常肯定和支援,“他經常鼓勵我,跟我説寧都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中心,許多重要的黨史、軍史就發生在寧都,一定要把寧都的歷史挖掘出來,把這裡的紅色歷史和革命故事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寧都,了解寧都,認識寧都,從而走進寧都。”
如今,身為寧都縣博物館副館長和副研究館員的她仍在孜孜不倦地鑽研文史資料研究,並致力於陳列展覽的宣傳工作,她希望寧都豐富的革命舊址,每處都應有陳列展覽。“我現在做的遠遠不夠,寧都還有很多歷史需要去挖掘,對於它的研究要永遠在路上。”
“我期待有更大的展廳和場館來承載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但同時也要利用現代化的網路新媒體傳播手段比如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多做宣傳,多跟網友做互動,讓更多的人願意有興趣來了解和學習。”曾晨英説,“尤其是青年一代,他們應該了解這段革命歷史,了解這些紅色故事,從革命先輩身上學習到他們崇高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熱情,從而更好地建設當下的美好生活。”(中國青年網記者 葉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