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風雨中創新前行
【經濟界面】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近一段時間來,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幌子,先是禁止中國華為公司參與美國的5G設備網路建設;隨後,又將華為及其附屬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操控多家公司圍堵遏制華為。加之,由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上演的“審稿門”鬧劇匆匆收場,接二連三的“風波”,讓全球譁然。其實,美國肆無忌憚地打壓華為等中國創新型企業,無非是為了遏制中國創新發展的勢頭,為美國企業在全球搶奪高科技領域市場贏得空間和時間。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面對美國的技術遏制和圍堵封鎖,中國企業應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加快補齊關鍵核心技術的短板,在風雨中創新前行?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1.“備胎”晶片轉正的底氣 企業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加大
【案例】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面對美國的蠻橫打壓,華為毅然宣佈啟用“備胎”晶片,並表示不會出現“斷供”這種極端情況。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稱,美國的做法對華為的低端産品可能有一定影響,但是對華為的高端産品沒有影響,至少對5G沒有影響。
華為備胎轉“正”的底氣,源自其持續多年對晶片研發的投入。針對晶片研究,華為不光靠“砸錢”,同時也在數學、物理等基礎領域加大投入。目前,華為有700名數學家,800名物理學家,120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60000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形成組合共同前進。
多年來,正是因為始終重視研發和創新,華為才有了過硬的技術,才有了強大的實力和足夠的底氣。
像華為一樣,江西贛州崇義縣章源鎢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堅持創新發展。該公司副總經理賴昌洪告訴記者,在提煉鎢的過程中必須要用到液態氨,因而會釋放出刺鼻的氨氣。他們通過技術創新,建立了“氨回收迴圈利用系統”,並不斷改進生産工藝,使得液態氨消耗量越來越少。目前,該公司的技術已處於行業領先水準。“依靠創新推動企業發展是我們必須牢牢堅守的路徑。”賴昌洪説。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更加重視研發和創新。隨著中國對專利技術保護力度的加強,對技術創新發展的引導推動,以及社會對人才重要性認識的加強,中國企業在研發人才、資金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
據統計,2018年,中國企業500強研發投入較2010年增長了1.66倍;滬市實體類公司研發投入3900億元,同比增長21%。比亞迪去年研發投入85.36億元,同比增長36.22%;截至2018年末,長安汽車擁有研發人員7722人,比上年增加7.59%;京東方去年新增專利申請量9585件……
研發投入的持續增加,給企業帶來了業績增長,也讓一批新興産業在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集聚發展,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從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來看,今年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同比分別增長102.7%和109.7%,開始邁向持續自主創新、展現品牌效應的新時期。工業和資訊化部運作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表示,目前,中國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均取得長足進步,並已建立起較為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支援體系。依靠創新驅動,新能源汽車産業鏈加速提升,市場結構不斷優化,消費熱情逐步攀升。
“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累計超過300億元,多款自主新能源、網聯智慧汽車産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場表現。”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説。
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負責人楊鹹武表示,近年來,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意識不斷增強,能力不斷提升,效果也越來越顯著,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得到了完善。2017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76萬億元,其中將近80%都是企業投入。高新技術企業又是企業當中的主要研發投入者。
“老百姓對品質生活、個性化體驗的追求越來越高。這些追求從需求端推動著企業研發創新,開發出更多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産品。”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研究員高蕊説。
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高管表示,中國擁有強大的創新浪潮,中國企業在學習和運用新技術方面有著驚人的速度,看好中國的創新能力和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未來將繼續與中國企業加強合作。
2.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持之以恒解決“卡脖子”問題
【現狀】
自2012年以來,中國整合電路産業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2018年全行業銷售額6532億元,産業鏈各環節齊頭並進,産業結構更加趨於優化,技術水準也在不斷提高。然而,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中國在整合電路的總體設計、製造、檢測及相關設備、原材料生産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近日,美國對新興技術實施出口管制,圍堵封鎖科技創新成果,無疑讓一些創新實力不強的企業嘗到了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的滋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在中美經貿摩擦過程中,我們會面臨一些挑戰,這些挑戰雖然會給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困難,但也會帶來發展機遇。目前,最大的挑戰是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短期內會降低中國技術進步的速度,但長期而言,反而會成為中國進行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動力。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國外卡我們‘脖子’,我們做得可能會更好。當然,這需要艱苦奮鬥,可能需要10年、20年或者30年的時間來做一件事情,但最終中國能做成。”姚洋説。
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命根子”。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核心技術,才能生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産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王志軍表示,此次中美經貿摩擦使我們更清醒認識到,必須持之以恒地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工業和資訊化部將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政策協同,積極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推進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
王志軍説,要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作用相結合,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及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引導創新要素更多投向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主導企業和“專精特新尖”的中小企業,大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堅持産學研用緊密結合,構建全産業鏈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援力度,組建産學研用聯合體,推動體制機制創新,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專家認為,中國企業必須緊緊抓住歷史機遇,聚焦主業、廣納英才、持續創新,探索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説。
3.創新不等於閉門造車 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路
【觀點】
“我們能做美國晶片一樣的晶片,但不等於説我們就不買了。”任正非表示,包括海思晶片在內的華為技術創新,始終建立在積極吸納全球科技創新的成果之上。無論如何,華為不做“孤家寡人”,還會繼續廣交天下朋友共同為人類服務。華為仍然對參與全球科研和創新保持積極態度。
“要擁抱世界,依靠全球創新”,這是華為的選擇。目前,華為已在全球設立數十個研發中心,華為在海外研發投資的受益者是包括美國高校在內的全球科研機構,其研發集合了全球的科技智慧,實現了多方交流互益。相較而言,近期美國的一系列舉措,則與開放創新的大潮格格不入。
王志軍認為,整合電路産業是高度國際化的産業,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立發展整合電路産業。美國粗暴干涉國際整合電路産業正常秩序,打亂了正常的國際分工體系,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和産業發展速度,破壞了世界整合電路産業平穩發展。這些舉措是對美國標榜為市場經濟體制的極大諷刺。
“所有技術都自己來搞,既不現實,也會大大降低國家發展的速度,甚至會出現一種技術還沒研發出來便已過時的情況。”姚洋説,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自己去研發技術,都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代價。
創新不等於閉門造車、故步自封。在技術引進和技術外溢過程中,中國獲得了利益,相關國家也獲得了利益。中國科技的進步離不開與世界合作,世界科技的發展也必然需要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中國。
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強調,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吸引和培養高精尖缺人才,提升使用全球創新資源能力,打造開放合作區域高地,參與和引導全球創新治理,優化開放合作服務與環境,以開放促進發展、以改革推動創新、以合作實現共贏,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王志軍表示,要堅持開放創新合作發展,不斷拓展互惠合作的範圍、層次和方式,更高層次地融入全球産業鏈、創新鏈。要堅持優化環境、機遇共用,對內外資一視同仁,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提升科技創新實力,與全球共同分享中國市場帶來的發展機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要一如既往地艱苦奮鬥,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一如既往地開放合作,努力提升自身實力,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懼風雨、砥礪前行。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20日 11版)